uu小说 - 历史小说 - 永世帝唐在线阅读 - 第两百一十九章:行如流水

第两百一十九章:行如流水

    殷清风走后,书房里陷入沉寂中。

    继名臣论之后,同一个书房、同样还是原先那几个人,再一次感受了到来自殷清风的“压迫感”。

    生逢乱世,对其他人来说是灾难,但对于他们,则是难得的崭露头角的机会。

    他们每个人也都在积极的寻找和把握这个机会。

    若干年前,他们认为时机到了,认为他们施展才学的机会到了。

    他们开始选择阵营。

    只有选对了明主,他们才有机会。

    关于储位的争斗,他们都自认为已经做到殚精竭虑。

    但是,从解散天策府到太子被贬为庶人,他们当中的几个人甚至连执行者的身份都没得到,只是在坐享其成。

    当然,争储只是他们辅佐秦王的内容之一,等到秦王得了皇储之后治理天下才是体现他们成就的时刻。

    可是,就连这么一点点的骄傲,在四月间也成了泡影。

    农耕技术、曲辕犁和一年两种,让他们兴奋、让他们鼓舞,但,也让他们汗颜。

    他们知道民间的疾苦,但是他们能想到的就是和文景之治时候一样,劝课农桑、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再加上实行均田制、取消盐铁专营就已经足够他们青史留名的了。

    但是,一个名臣论让他们彻底的失去了信心。

    他们读了这么多年的书,竟然只是一些遗缺补漏、甚至是可有可无的臣子,根本达不到名臣的境界。

    情何以堪

    帝国论,让他们感受到了什么是格局。

    当他们在想着如何让大唐做到歌舞升平、安居乐业的时候,殷清风已经不再着眼于此了,他的心胸更宽广。他想的甚至是汉武帝都做不成的事情!

    他们甘心吗?不甘心!

    私下里他们没少交流,但是得到的结论是沮丧的。

    殷清风做到的那些事,让他们感觉有一层桎梏被打破了。但是,桎梏之后的天地是什么样的,他们依然摸不到边际。

    今日,太子召集他们。

    那小小的浴室,乍一看,精美、奢华、震撼如果这个浴室只是一些工匠进献给太子的或许还不会引起他们的深思,但是,这个人是殷清风。

    他们禁不住的自问,他们穷一生的精力都想不到还可以通过钱币改制来增加国库的收益、他们穷一生的精力都达不到帝国论的格局殷清风怎么还游刃有余的想到这么巧妙的工匠之术?

    他们与他之间,到底有多大的差距?

    之后,他们来到了这里。

    这里是他们与他初次见面的地方。

    曾经在这里,他们向一个少年折服言称:受教!

    刚才,他们又听到了商税论

    从管子到隋文帝,重农抑商是国本。

    他们也认为这是治国的圭臬。

    治国嘛,先贤们已经告诉他们了,就是儒家的仁和法家的律。

    那,到底怎么才能做到?

    以前他们以为,是“仁者爱人,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是“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多么深刻的哲理啊!

    怎么到了他那里就变成了“将欲取之,必先与之”了呢?

    可是他们竟然找不到半点反驳的依据。

    不但找不到反驳的理由,反而,他们想琢磨越觉得如果按照他说的话,好像真的能做成。

    先与之,再取之前提是竟然是钱币改制和银行!

    他竟然早就在一步一步的筹划着

    多么深邃而又深远的谋划啊

    王珪、魏徵、房玄龄、杜如晦四人相互看了看,彼此的脸上都是一片木然。

    他们看向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眯着狭长的双眼不知在想着什么。

    再看向李世民。

    李世民一只手拖着下巴,闭着眼睛,同样在神游天际。

    四个人各自暗中叹了口气,起身向李世民告退。

    长孙无忌也跟着四个人一起告退了,只剩下李世民呆坐在书房里。

    因为殷清风曾经和他说过以商税取代租和庸,并说过要取消“调”的谏议,所以他在其他人沉默思索的时候,想得却是另外的事情。

    首先他想到的是,其他人在经过今天之后,会不会主动与殷清风接触,如果接触了,会以什么样的心态。

    在胡思乱想了一阵之后,他又想到具体该怎么做才能做到以商代农。

    他想到了殷清风说的放良工匠、想到了那些世家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想到了加盟会

    现在书房只剩下他自己了,他再一次理顺头绪后,摇了摇书桌上的铜铃。

    进来的人,不是李晋安。

    李世民楞了一下之后命令道:“派人去把魏国公请来。”

    在东宫门口作别后,王珪四人默契的等长孙无忌上了马车之后,才慢慢跟在后面。

    对于长孙无忌,无论是早就投靠李世民的房玄龄和杜如晦,还是后来加入的王珪和魏徵,都感觉与他难以相处。

    一句话,志不同道不合而已。

    虽然彼此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振兴门楣,但长孙无忌是想通过追求权利来实现的,他们四人是想通过青史留名来达到的。

    在杜如晦的偏厅了,四个人沉闷的各自进餐。刚才在东宫那里,他们根本没有心思吃东西。

    如同嚼蜡般的应付了一下五脏庙之后,身为主人的杜如晦说道:“如晦刚才想到了计然之策中的一句话:财币欲其行如流水。也不知那少郎君是看了这句话受的启发,还是他行事暗合了这句话”

    魏徵听了,有些颓唐的说道:“文子在一千多年前就点明了货殖的真理,我辈却始终相信重农抑商才是对的。”

    房玄龄不知文子是何人,也没读过计然之策,既然杜如晦和魏徵都有感而发,他振作精神问道:“乔愚钝,请克明兄和玄成兄解惑。”

    魏徵看了一眼杜如晦,见杜如晦还一副沉思的样子,他向房玄龄解释道:“计然,姓辛氏,名文子,号称渔父。春秋时期宋国葵丘濮上人。博学无所不通,尤善计算。

    南游越国时,收越国大夫范蠡为徒,并授范蠡七计。

    他的遗作为文子。

    范蠡曾经想将他推荐给越王,但他却对范蠡说: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荣乐。

    范蠡向勾践进献的策略是:一曰捐货币以悦其君臣二曰贵籴粟囊,以虚其积聚三曰遗美女,以惑其心志四曰遗之巧工良材,使作宫室以罄其财五曰遗之谀臣以乱其谋六曰疆其谏臣使自杀以弱其辅七曰积财练兵,以承其弊。”

    王珪说道:“此乃越国灭吴之策,何尝不是我辈劝谏圣人之言。而且,将文子或范蠡的一曰、二曰、四曰之策反过来思考,与今日殷少郎君之言何其相像。”

    杜如晦回过神来了,他接着说道:“克明当初只是粗读一遍,便转而研究易书了。现在想来,真是悔矣”

    房玄龄拱手道:“不知克明兄的房中可还有文子一书?”

    杜如晦摇摇头,“那是族中的藏书待如晦命人回族内取来,你我仔细研读”

    魏徵长叹了一口气,“为何我辈观此书只看做是是史书,或只想到引典以谏圣人,而那少郎君却反其道而行之?”

    其他三个人不知该如何回答,屋中陷入沉寂。

    许久,杜如晦感慨的说道:“如晦现在总算明白司马公为何当初在史记中专门写一篇货殖列传了。”

    继而,他像是在喃喃自语,“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舄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彊至于威、宣也”

    好久,他悲伤的说道:“如晦当初观读货殖列传,只看到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看到了礼生于有而废于无、只看到了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悲哀啊

    礼也好、德也好,我们只在乎这些又有何用?”

    有何用有何用有何用

    三个字反复的在四个人的脑海里响起。

    有何用?

    王珪的的身体塌了下去,他佝偻着腰,低声的说道:“管仲讲工、农、商、兵刘向又说士、农、工、商。我们都信了刘向的话,却忘了管仲之言。工

    殷少郎君之意是,朝堂通过修建道路、水渠等,将钱财发放到“农”的手中,“农”又去“商”那里购买货殖,而货殖又需要大量的“工”来制成这些,与我等之“士”有何关系?”

    魏徵振作的说道:“虽然农工商可以充盈国库,但治理他们还是需要“士”的。叔玠兄,只要我们放弃以前“士”的高高在上的想法、虚心对待农工商就好了。”

    杜如晦狠狠的揉了揉脸,大声说道:“是啊、叔玠兄!治理这天下还是依靠我等士人,安可说士人无用呢!我等将他们放到与“士”平等的地位就可以了,何必自责!”

    王珪依然颓唐的说道:“珪被任命为帝国银行行长的时候,那真是意气风发啊心想,太原王氏之扶风分支在某这一代终是要崛起了!

    银行啊千古未有之事珪可是首任行长啊!

    没想到,珪在沾沾自喜时,谏议者竟然只是一个尚未及冠也尚未出仕的少年郎

    真是情何以堪!”

    王珪作为行长都“情何以堪”了,作为他副手的房玄龄和魏徵更是羞愧不已。

    杜如晦见这场面,他咳嗦了一声,说道:“太子好像始终都不惊奇为何那少年身具这样的奇才啊”

    虽然这个话题他们已经讨论过了,但其他三人的注意力还是转移到这个问题上。

    房玄龄沉吟了一下,说道:“毕竟是太子亲自求来的敕旨太子应该早就知道其才能了吧”

    魏徵摇摇头,“就算太子了然其才能,但,今日提到的商税论显然是在上次之后才向太子提起的,或者干脆就是今日才说起的”

    杜如晦接口说道:“如果说今日太子是和我等一样第一次才听到商税论,为何太一点也不惊讶?所以说,应该还是在四月间之后他曾向太子谏议过,今日只不过让我等再去听听罢了。”

    王珪稍稍挺直了一下腰,说道:“不管是何时,总之他是身怀大才就对了。还记得上次太子想让他拜师的事情吗?”

    其他三人点点头。

    王珪说道:“珪的意思是,上次太子在西禁苑设宴是为了让他拜师,那这次呢?不会只是为了让我等听闻商税论吧”

    魏徵一拍大腿,“对啊!刚才在东宫的时候,只想着商税论的事情了,忘记太子到底是何意了!”

    杜如晦笑着说道:“我等四人,有三人在帝国银行供职,你们难道还不明了吗?”

    王、房、魏四人相互看了看,魏徵说道:“难道那、那少郎君对银行又有谏议了?”

    杜如晦说道:“还记得吗?太子第一句话就是让叔玠兄先汇报银行的事情,结果,后来说着说着就说到商税论上面去了。”

    王珪悔恨的叹了口气后。说道:“都怪珪当时太过震惊,误了太子的本意了。”

    魏徵也学着他的样子,叹气之后说道:“徵何不也震惊不已?”

    气氛一下又凝固了,四人再次想到商税论上面去了。

    好一会儿,魏徵说道:“要不我们现在去请教”

    他问得很小心。毕竟都是自持身份的人,现在眼巴巴的跑到一个晚辈家中,还是去请教的学问的,多少会有些难堪的。

    王珪一言不发的站起来就往外走。

    其他三人相互看了看,也跟在身后。

    快到府门的时候,房玄龄拉住疾步前行的王珪,“叔玠兄,你可知那少郎君住在何处?”

    王珪愣了好一会儿才恍然的说道:“对啊他住在何处?”

    其他三人好笑又同情的看着他,看来王珪心中已有魔障了。而且,能破开他的心障的,只有那个叫殷清风的少年郎。

    杜如晦上前说道:“那少年与吴国公交好,我等求他派人引路,必然能找到殷少郎君的。”

    “哦”

    王珪低头又往前走。

    刚走了两步,他回头问道:“为何不让尉迟将军派人?”

    魏徵虽然也没想明白,但是,他拍了一下王珪的后背说道:“想必尉迟敬德这时正在想着怎么修建他的浴室呢,我等就不去打扰了。”

    魏徵的本意是想唤醒王珪,但王珪听了他的解释,连“哦”都不“哦”了,扭头就走。

    三人无奈的跟在后面,看来在没见到殷清风之前,王珪的状态是好不了了。

    杜伏威匆忙赶到门口。

    一下子有四位朝堂重臣来访,可是从未曾有过的事情。

    杜如晦四人与杜伏威简单套了几句就直接道明来意。杜伏威虽然惊奇,但他也不问缘由,只是让家将把管家喊来。

    望着远去的车队,杜伏威在台阶上嘿嘿了几声就转身进府了,他对殷清风放一百个心。而且,看这四人的架势也不像是坏事。

    往返了一百多里地,又泡了半天澡,就算殷清风的身体再棒,他也有些吃不消。

    简单吃了口饭,又陪着几个小妞儿说会儿话,他就去睡了。

    他刚梦到那个叫静淑的武meimei吐了他一身奶水,就被月眉给摇醒了。

    他这山庄八百年也来不了一个人,但凡能来的,又值得月眉来打搅他好梦的,必然是需要他亲自接待的。殷清风再不情愿也得起来。

    看看窗外,天色早就昏暗。殷清风有些着急的问道:“月眉,可是太子派人来了?”

    月眉一边帮他穿衣,一边回到道:“是那天我们见到的王行长,他带着三个人来拜访郎君的。”

    王行长,全大唐就一个人有这称呼。

    “刚分开没多久,怎么就找上门来了?”

    殷清风心里嘀咕了一句,接过毛巾赶紧擦把脸。

    外书房内,四个人或立或站,都把注意力放在门口。

    在殷清风推开房门露出身形的那一刹那,坐着的人立刻起身,和其他人一起恭敬的说道:“深夜打扰,还请少郎君多担待。”

    殷清风对他们的态度很惊讶,赶紧回礼。

    没等他的套话说出来,王珪抢先问道:“敢问,少郎君对银行可有谏议?”

    殷清风又一愣,谁告诉他说他对银行有谏议了?

    他不慌不忙的指着桌上的茶杯说道:“这是清风让人的茶叶,四位长辈长途而来,不如品尝一下,看看是否可以舌口生津。”

    魏徵拉着王珪坐下,并端起他眼前的茶杯递给王珪。

    有了魏徵的暗示,王珪总算有些清醒了,他低下头开始品尝。

    “咦”

    杜如晦见茶杯端到眉目的高度仔细看着。

    唐初的茶杯没有衬底,常常烫着手指。

    唐人资暇录卷下茶托子条载:“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碟子承之,抚啜而杯倾,乃以蜡环碟子之央,其杯遂定。

    这便是最早的茶船。

    后来,茶船改用漆环来代替蜡环。

    到后世环底做得越来越新颖,形状百态,有如环底杯。于是,一种独特的茶船文化,也叫盖碗茶文化,就在成都地区诞生了。

    在盖碗茶的文化里,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

    但是盖碗的盖子要等到泡茶法出现之后才有的,而且是泡茶法出现了很久之后才出现的通过现存的茶具考证来看,最早不会早于满清的第五个鞑子皇帝时期。

    随着杜如晦的这声疑惑,其他人也注意到了手中茶杯的不同。

    盖、杯、托,很简单的结构,一目了然。

    可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盖子和盏托,又刺激到了四个人的神经。

    “工”!又是“工”的杰作!

    难怪这少郎君要强调“工”重要性!

    不但杯盖、盏托他们没见过,就是这茶杯他们也没见过!他们在家中用的都是茶碗啊

    四个人相互看了看,低头开始闻茶。

    他们之前喝茶要经过炙茶、碾茶、筛茶、候汤、投盐、舀汤、置茶兑汤、分茶等步骤。可是现在呢?他们刚坐下,就有人端上茶来,难道他早就知道自己这些人要来?

    按照之前的规矩,在分茶之后是闻茶、观色和品茶。

    四人先将杯子放到鼻翼之下轻轻的嗅着

    淡淡的草木香气。

    既没有葱、姜、枣、橘皮、茱萸和薄荷的味道,也看不到葱、姜、枣等的影子,就是一片片舒展的叶子漂浮在杯子里。

    四人将一口茶水含在口中,再闭上眼睛,慢慢的将茶水咽下

    四个人几乎同时睁开眼睛看着殷清风。

    殷清风笑着问道:“四位先生可还满意?”

    “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