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小说 - 历史小说 - 七十年代随军日记在线阅读 - 第122节

第122节

    虽然黑乎乎的看不清人,但在手电筒的照射下闻嘉嘉已经发现四五个坐在岸边钓鱼的人了。

    她凑到魏岱耳边悄悄问:“他们为啥不下地笼呢?”

    魏岱失笑,用手指关节敲敲她脑袋:“你当地笼这么好下的吗?想下地笼得有地笼,最好的地笼是密网做的,不过这种密网难买,而且还贵。但若是用竹子做的地笼,首先你得会做啊,可编法复杂,没点竹篾手艺的人让他看三遍他都学不会。”

    闻嘉嘉点头,觉得言之有理。反正她三遍看下来是还晕乎乎的,手不会脑也不会。

    “再就是饵料了,咱家地笼的饵料是我亲调的,经过好多鱼验证过的,一般的饵料可吸引不来这些机灵的鱼。”

    闻嘉嘉又点头,魏岱做饵料确实有一手。

    据他所说这还不是他极限,他用过羊油做饵料,那次足足捉了一斤多的虾,五条的鱼,和数不尽的螃蟹和鳝鱼泥鳅。

    不过没有羊油,也不差就是了。

    夫妻俩偷偷摸摸绕到对岸那边去放地笼,聪明的可不止他们俩,魏岱就瞧见水面上多出几个地笼标记。

    “不晓得谁抢先一步来放。”魏岱说。他原先看好的位置已经被占了两个。

    闻嘉嘉在这过程中心惊胆战的,生怕有蛇从草丛里钻出来。

    四个地笼魏岱放了将近半小时才放好,此刻已经快要九点了,两人加快回家的步伐。

    夜钓的人走的还比他们更快,这段路暗,黑暗中还真认不出这些人是谁。

    一夜好眠。

    第二天是工作日,闻嘉嘉卡点出门上班,完全忘了地笼的事儿。

    而魏岱洗过碗后就去收地笼了,收完后才去工作。

    地笼没及时收,很可能就得被别人收走。

    这回货物满满,每个地笼都比昨儿下的地笼收获更多,三个大木桶才勉强装下。

    一斤以上的鱼总共六条,螃蟹有半桶,黄鳝两条,水蛇一条。

    不过他媳妇怕蛇怕得要命,魏岱也就没把水蛇留下,而是送给了隔壁谢阳。

    谢阳也没要,后来被包姐拿走了。

    包姐说是要拿去和石斛淮山党参一起煮了吃,还说这样吃着对人好。

    其余的大多都是小龙虾了,足足有一桶的量,足够他媳妇炒个两三顿的。

    闻嘉嘉到药厂后才想起来这事,不等她猜测这次地笼能捕捞到多少后薛主任来喊她了,喊她干啥?喊她去看新工厂。

    “能进去啦?”闻嘉嘉惊讶。

    薛主任:“你们不行,但这回是咱们和化工厂一起去的,集体行动才可以。”

    闻嘉嘉懂了,个人行动怕出事。

    也对,里面说是新厂,但同时也是建筑工地啊,哪里能随便放人进去。

    九点半整,一行人出发去新厂。

    新药玻厂不算远,药厂的一行人直接走到的那边。化工厂的人倒是坐公交车来的,好在他们提前出发,两行人几乎前后脚到达。

    闻嘉嘉默默数了数,得有30多人,她跟在薛主任后面一点儿都不起眼。

    新厂已经挂牌了,门口左侧挂着“临和市医药玻璃厂”几个大字。

    从大门进入,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西式风格的建筑。闻嘉嘉认真看两眼,觉得有些像东北那边民国时期留下的建筑,她猜测这座楼是几十年前外国人修的。

    这般想着,队伍里有人就道:“老医院的这座楼用许多年了吧?”

    有人就回答:“可不!少说也有六七十年。我妈还是小姑娘的时候楼就在了,她说我姥爷当年还来这里拉过车呢。牢固是真牢固,当年可是找了好多壮丁盖的楼,亏得是新社会,咱们才能进到这里。”

    这楼从前说外国人的医院,五成都是黄头发绿眼睛的外国人,普通百姓没那个胆也没那个钱敢踏足这里。

    后来被国家收缴,改成市医院。

    等市医院搬迁后这里就空下来了,原先政府想把它改成防疫站的,但面积又太大,正琢磨着要不要再加个兽医站等其他部门时,药厂和化工厂的申请就打上去了,经过讨论后把这片地方批了下来。

    这座洋楼从外面看很大,进去后发现更大。

    洋楼总共三层半,起码占地500多平方,单单是一楼就有12个房间。

    光线一般,闻嘉嘉逛一圈后这般想。在她看来,窗户还能开得再大些。

    但想开大就得砸了部分墙嘛,工人才不乐意折腾呢。

    紧接着上二楼。

    洋楼挑高七米,所以二楼就有种登高望远的感觉了。站在二楼,竟然能穿过栋栋房屋瞧见药厂的建筑。

    二楼同一楼一样,也是生产车间。

    三楼就不是了,三楼是各种的会议室和办公室。

    至于剩下的“半楼”在哪儿?

    不在三楼上面,而在一楼下面。简而言之就是地下室。

    这可太正常了,建这栋楼的时候战火纷飞嘛,地下室有躲避空袭的作用。

    “嚯!原来机器都在地下室里面。”最先下去的人说道,“我就说怎么上面空荡荡的呢,明明老白都说部分机器已经运进去了。”

    “是吗我瞧瞧。”有人说。

    闻嘉嘉闻言也连忙下楼。

    奈何前面的领导太多,她这种小虾米只能等到别人看够后才去看。

    她偷偷摸了摸,合成页面又跳出来了,原来是熔化炉啊……

    瞧着应该不是崭新的熔化炉,因为合成页面出现个百分百全新熔化炉的选项。

    “嘉嘉,走了。”闻嘉嘉看得有点入神,旁边人提醒她离开。

    “哎好嘞!”说话的是林云霏,她是化工厂的员工,两三个月后大概率会是她的同事。

    闻嘉嘉来药玻门口转过几回,三回里有两回都见到过她。

    第63章 蒜蓉龙虾

    出了洋楼,一行人往左边走去。

    据说左侧也是车间生产区域,几个仓库也在这里。

    这边的建筑相对于大洋楼来说就比较的逊色了,内里没进去还不好说,外面瞧着墙上蒙上一层灰,有些地方甚至脱落外皮,露出里面钢筋水泥的部分。

    此刻却有人道:“这么多年弹痕还在呢!原先想来是爬山虎盖住了,现在把爬山虎清理开就看到了弹痕,怎么没用水泥补补?”

    “补啥呀,就是要把弹痕放着,这叫知耻而后勇,时时刻刻谨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走在最前方的人如此说,她似乎是化工厂的一位副厂长。

    闻嘉嘉顿时肃然起敬,看着墙上那道道“伤疤”也不觉得破旧了,反而觉着有股历史的厚重感。

    进入里面,发现里面大得过分。

    除承重墙外的墙都砸了,形成一个宽阔的大房间。

    部分办公用具已经入场,闻嘉嘉在这里看见了好些的桌子和柜子。

    林云霏悄声对她说:“你知道不,这里才是主生产区域,明天生产设备就会运来了,说是足足占了两节的火车,这还只是一部分呢!”

    闻嘉嘉惊讶:“那有人跟着来安装吗?”

    “有吧,咱们连螺丝都不会旋,要是没有安转工人这套设备就是个占地方的铁疙瘩。”林云霏叹道。

    闻嘉嘉点点头,林云霏说的其实不是夸张话。

    一般人,确实连螺丝都不会旋!

    工业体系在57年时建成,学习对象是苏联老大哥,拧螺丝甚至都是跟人家学的。

    50年代两国蜜月期时苏联就有来教过我国工人该如何读图纸,如何根据图纸安装零件,其中如何拧螺丝就手把手教了,精细到拧几圈的程度。

    苏联人教拧三圈,大家就学着拧三圈,苏联人教拧三圈回半圈,大家就也跟着拧三圈回半圈。

    所以螺丝咋拧?很多人都不敢上手拧,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毕竟谁晓得到底要拧几圈,要不要回半圈。

    瞧完洋楼左侧厂区,又去瞧右侧。

    右侧基本是后勤区域,食堂仓库等地方就坐落在这里。

    全部地方看下来,怎么说呢……面积确实是足够小的,竟然还没有药厂的十分之一大。

    看完,一行人又离开。

    回到药厂后薛主任拿出医玻厂的采购报告给她看:“这是我从我朋友那儿拿来的,看完你就知道医玻厂往后主要生产些什么了,希望对你有些帮助。”

    闻嘉嘉接过,回到办公室里翻开看。

    玻璃熔炉自然不必多说,这是主要设备之一,没有它这个新厂就开设不起来。

    她往下看,竟然还瞧见制氧机生产线,这也算省内第一家生产制氧机的了,闻嘉嘉依稀记得部队医院的制氧机是隔壁的隔壁省产的。

    既然都被生产制氧机了,保不齐往后还会生产液化石油气钢瓶丙烯贮罐等东西。

    毕竟医玻厂并不是只生产医用玻璃的,厂里还准备同时生产民用玻璃。反正也就是顺手的事儿,谁又会嫌弃钱多呢。

    就跟军工厂做空调冰箱似的,反正能赚点就赚点。

    当然,现在的军工厂还是很有老大哥范儿的,这种事情得在八九十年代才会发生。

    继续往下看,针剂安瓿也有生产,引进的是1只池炉熔料4台拉管机的生产工艺,要晓得隔壁省还在用24头安瓿自动机、一字式拉丝机呢,这可是足足比人家先进两三步啊。

    闻嘉嘉前后翻阅三遍,足以看出临和市对这个新建的医玻厂抱有多大的期望。

    “闻同志,你刚才是和薛主任一起去新厂了吗?”李海军问道。

    他刚刚在采购部,没赶上这件事。

    闻嘉嘉点点头:“九点半去的。”

    言下之意就是你话问得晚了,这会儿都快要十一点半了好吗。

    “新厂怎么样?”李海军问,他有点懊恼,早知道就不离开了。

    闻嘉嘉:“大洋楼挺不错,别的地方……跟咱们药厂西边差不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