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小说 - 玄幻小说 - 走进不科学在线阅读 - 第632节

第632节

    这是一枚正方形、长宽都只有三厘米左右的白玉小块,左上角有个被镶着金边的小缺口。

    而在白色小块朝上的一面刻着五条纠缠在一起的小龙,同时赫然写着八个细微但徐云却看的一清二楚的汉字: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国宝里,有两件文物最为特殊。

    在大部分人的观念中。

    它们的位次都要高于兰亭集序帖和《永乐大典》,牢牢占据一二把交椅。

    其中第一是神秘的九鼎。

    华夏历史上最早的九鼎传说来源于夏朝,至于先秦典籍中关于夏人铸鼎的说法,最早可见于《左传·宣公二年》。

    书中记载了著名的楚子问鼎的历史事件,王孙满回答鼎的来历之时,就明确指出是夏人所铸: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jian。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左传·宣公二年》】

    九鼎这玩意儿有个很神奇的特性,用网文的话说就是,它竟然可以自动认主。

    夏人不行了,就跑到殷人那去。

    殷商不行了,就去了周人那里。

    这就是所谓的“不迁而自行”。

    不过一直以来。

    九鼎都颇具传奇乃至神话色彩,历史上明确的记录很少,而且文献之间的记录时常会有所冲突。

    举个例子。

    九鼎的铸造者到底是大禹还是夏启,至今都没有一个定论。

    比如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中明确指出九鼎为大禹所铸,也就是那句很有名的【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

    司马迁以其著作的影响力,将这种说法流传后世,此后诸多史家也沿袭此说。

    可《墨子·耕柱》确认是夏启:

    【昔者夏后开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是使翁难雉乙卜于白若之龟,曰:‘鼎成三足而方’,不炊而自烹,不举而自臧,不迁而自行,以祭于昆吾之虚。】

    另外最早记录九鼎的《左传·宣公二年》虽然没有明确表态夏之方是谁,但在古代文献中几乎存在这么一个惯例:

    就是如果言及夏人做什么事情,但却没有明确具体对象的时候,这个人一般都指的是夏启。

    国内甚至有两位历史教授因为这个看法分歧撕逼了十多年,甚至在研讨会上大打出手。

    除了铸造者外,九鼎去了哪里也争议极多。

    九鼎去向的猜测在数量上甚至是《永乐大典》猜测的数倍,而且都是古籍所记。

    可以这样说。

    截止到目前。

    九鼎除了数量确定是‘九’之外,没有一个信息是有定论的。

    甚至‘周鼎’和‘九鼎’是不是一个东西都依旧具有争议。

    因此很多人认为九鼎其实不存在,是虚构出来的器物。

    但即便是那些认为九鼎不存在的人,也无法否定九鼎在华夏文化的地位和特殊性。

    当然了。

    以上的这部分人指的是单纯认为九鼎为虚构的专家或者相关爱好者,不包括那种跟着西方认为夏朝不存在所以没有九鼎的傻x。

    而除了九鼎之外。

    排在第二件的那件宝物嘛,自然便是……

    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是用一块叫和氏璧的宝物做成的,在它身上有两段故事。

    一件叫做卞和泣玉。

    另一段叫完璧归赵。

    如今的滇省盛行赌玉,而他们就信奉卞和赌玉为祖师。

    卞和于荆山得一石头,认定了是宝玉,先后献于楚厉王却遭楚厉王不信,认定欺君给予膑刑(挖出膝盖骨头)。

    他不服,又于楚武王时再次献玉。

    结果又被认定欺君,又把另一个膝盖骨挖掉了;

    后来卞和居然还不服,于荆山日夜哭泣。

    楚文王听说后召见,他竟然说“臣非悲刖,宝石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为诳,所以悲也”。

    于是楚文王命人破开石头,果见宝玉。

    因为该玉卞和所献,故名“和氏璧”。

    到了战国时候,秦国听说了这块宝玉,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这足见宝玉价值连城。

    但是当忠肝义胆的蔺相如捧出它的那一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啻使和氏璧的价值更进一步。

    当然了。

    无论是完璧归赵还是卞和泣玉,它们都存在一些二创的色彩。

    比如卞和哭出血泪等等。

    但单讨论和氏璧本身,它的存在还是没有问题的。

    待秦朝一统天下后。

    秦始皇得到了这个旷世奇珍,派人将这块和氏璧雕成一块玉玺。

    并命李斯在上边题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

    可能李斯他自己都不知道。

    他的这这一刻,便开启了和氏璧的传奇生涯:

    从此以后。

    它就是皇权的象征,荏苒千年。

    只是那个希望“传至二世乃至万世而为君”的秦始皇恐怕也和李斯一样,没有料到自己的王朝不仅未能“既寿永昌”,而且就在这块儿玉玺的见证下二世而亡。

    当秦王子婴用脖子系着这块传国玉玺时,和氏璧不仅目睹了王朝的更迭,也见到了它的新主人——刘邦。

    从此之后。

    这块玉玺就叫“传国玉玺”。

    任何一个新王朝要想证明自己的“天命”,就必须得到这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宝玉!

    再后来。

    高度疑似穿越者的王莽篡汉。

    他派手下安阳侯王舜向自己的亲姑姑太皇太后王政君索取传国玉玺时,老太太大怒,遂将玉玺扔向金柱。

    biaji一声,传国玉玺磕掉了一个角。

    于是呢。

    王莽便给玉玺镶上了金边。

    这就是金镶玉这个词的由来。

    王莽之后,下一个与玉玺纠缠在一起的是孙坚。

    当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之际。

    孙坚率部与诸侯讨伐董卓,没想到却在洛阳宫中的枯井下发现这块玉玺。

    玉玺再一次向所有人证明了自己的魔力——孙坚觉得优势在我,决定打自己的天下。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孙坚死于刀箭之下,他的儿子、孙十万的欧尼酱孙策把这块玉玺献给了骷髅王袁术。

    朝代更变,不变的是那玉玺。

    之后。

    三国一统于晋,晋又分西东。

    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

    十九年后。

    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

    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更为了宣传自己的“神性”,石勒在玉玺右侧加刻“天命石氏”——他们姓石,得到宝石,以后天命不绝。

    没想到仅仅过了十几年,玉玺随着后赵的灭国传到冉魏手中。

    后冉魏又乞兵东晋,没想到传国玺竟为晋将领骗走。

    由此,传国玺乃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

    就这样。

    传国玉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

    等到隋一统华夏,传国玉玺又被收入隋宫。

    隋大业年间,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隋亡。

    传国玺又被萧后携带遁入漠北突厥。

    唐贞观四年。

    李靖率军讨伐突厥传国玺归于李唐。

    唐末,天佑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