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小说 - 历史小说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在线阅读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181节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181节

    朱文奎点头,内心舒坦多了。

    自己的未来并不需要追求超越父皇,只需要在他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各项事宜。

    太祖是打地基之人,父皇是立梁柱之人,那自己,就应该是添砖加瓦之人。

    只要将这大明治理得井然有序,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商人昼夜往来,科技不断发展,自己也有希望成为一代明君。

    送别的队伍里传出了一片片哭泣声。

    吕太后看着马恩慧,轻轻叹息:“你应该和皇上坐在一起,缘何跑来这里。”

    马恩慧整理下了下衣襟:“这个时候,玉辇里一个人好过两个人。治国十余年,人心如此,皇上定会有不少感慨与欣慰,让他一个人笑笑也好。”

    吕太后拍了拍马恩慧的手,听着外面的声音,笑道:“人心才是治国之本,这些年来也辛苦你了。这些人心里,有你的一份功劳。”

    马恩慧轻轻摇头:“妾身所作所为,相对皇上而言不值一提。”

    吕太后只是笑了笑,并没说话。

    皇后做了不少事,安稳的后宫,皇室的诸多产业,皇子的教育,妃嫔关系的调和,还有陪着自己这个老妇人打发时间等等。

    没有皇后在cao持,朱允炆无法心无旁骛去处理朝廷上的事。

    “民心啊,才是王朝最宝贵的东西。”吕太后感叹着,伸手拉开了帷幔一角:“现在大明拥有了这宝贵的东西,隆盛可期。只可惜,孝康皇帝他……”

    人群中。

    黄二月拉着陈余的手,眼眶湿润。

    陈余抽了抽鼻子,轻声道:“咱们当真不跟着去北京吗?”

    黄二月看着陈余,有些于心不忍地低下头:“我们不能去北京,蒸汽机纺织已经完全成功,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属于蒸汽纺织的时代即将到来,我们必须留在金陵,准备好倾销之事,这是皇上交给我们的使命。”

    陈余有些哽咽:“我只是有些舍不得皇上、皇后。他们去了北京,我们不知几年才能回去见一面。”

    黄二月手上发力,捏了捏陈余的手:“等我们送走水师船队之后,就着手准备第一次大规模倾销。皇上说过,要让西方再无手工业,全部依赖于大明的产品。要控制西方,遏制西方,就应该给他们,那就话怎么说的?”

    陈余白了一眼黄二月:“皇上说,应该让西方认识到‘自己造不如买大明的’,以物美价廉的货物彻底占领西方的市场。”

    第一千五百二十一章 永远留在金陵

    迁都,是金陵的哀伤。

    朱允炆坐在玉辇里,始终没有下令停下来,没有对金陵百姓说什么。直至车队走了数里之遥,接近龙江码头时,无数的百姓依旧跟在队伍之后,一路送行。

    此时的龙江码头已完全被水师控制,无一艘民船,就连进出金陵的船只也被挡在了长江上下游或对岸的渡口,以保障朝廷船队出行的安全。

    负责护送朱允炆的不是别人,正是水师的李坚与骆冠英。

    郑和需要统筹环球大航海与燕王船队前往北美燕国,事繁且多,无法抽出时间去护送建文皇帝,毕竟来回一趟至少一个月余,在筹备远航最关键的时候走不开。

    水师大都督府同样需要迁移到北京,天津港与东海水师将会得到增强,但金陵还是会保留一个水师都督府衙署作为办理公务之地,负责金陵的造船、海试、船只分配、物资调度等等。

    郑和虽然没空去北京,但和朱棣一样,很早便来到了龙江码头。

    “皇上,距离龙江码头不到一里路了,百姓们还在跟着。”

    汤不平隔着玉辇的帷幔说道。

    朱允炆沉声道:“先去码头吧。”

    汤不平了然,命人传报码头做好接待事宜。事实上也用不着传报了,那么大的队伍,龙江码头的人早就看到,整理好迎接队伍。

    刘长阁带人最后一次检查过船只,确保不存在任何隐患之后,也出现在了龙江码头之上。

    大驾卤薄的随行人员实在是多,龙江码头也不可能一下子挤入十万人,仪仗队这些到了码头之后并没有停留,而是直接被引到了船只之上,在船上该举旗子的举旗子,该敲锣打鼓的敲锣打鼓。

    车驾抵达龙江码头,朱棣、郑和、朱能等率众迎接。

    朱允炆下了玉辇,抬手让朱棣等人免礼,笑问朱棣:“四叔,出航事宜准备得可还顺利?”

    朱棣肃然道:“一切顺利。”

    朱允炆微微点头:“顺利便好,只是可莫要超员太多,李坚可是给朕埋怨,说四叔以家口多为由要求多增船只。朕做主,再给四叔拨两艘宝船随行,再多可就没有了。”

    朱棣笑着谢恩。

    对于李坚这个自家人埋怨,实在是没啥可说的。

    朱棣要的是船,原本要求的人手是不少,可筹备起来才发现,各方面的人才都要有才行,泥瓦匠需要,制造笔墨纸砚的匠人也得跟着吧,还有谁懂得酿造酱油醋,到了燕国咱还想吃点酸白菜,宫里赏赐下来的朝鲜火者也得带走吧。

    朱高炽身体不好,医生总不能少,朱瞻基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衣服年年得换,纺织人才需要有,还有那个唐赛儿,非要带在制造冰糖葫芦的人一起去……

    什么人都缺,自然需要都要点一点,这一点点加起来,人口数量可就多起来了。也就是这些年朝廷始终没有停滞造船,否则根本无法支撑起这次环球航海与燕王远航并行的大航海。

    朱允炆看向郑和:“统筹之事万千,可就需要多辛苦你了。对于你的能力与忠诚,朕信得过,远航上,你可以小事立断,大事准你先行而后奏。消息去北京甚远,容不得耽误。”

    郑和肃然行礼:“臣定不负皇上所托,必完成此次环球航行!”

    朱允炆又看向梅殷,叮嘱道:“你留守金陵,可要约束好部将军士,万万不可出现伤民害民之事。军士训练不可懈怠,大明不是没了敌人,而是大明的敌人在远方。敌人可能来,大明也可能往。”

    朱棣听得直皱眉。

    敌人在远方?

    这话怎么感觉是在对自己说的,让自己老老实实别回来折腾大明?想啥呢,北美洲那么大的地盘,等啃完了,估计一百年、两百年都过去了……

    朱允炆没在意多想的朱棣,朱棣去的是蛮荒之地,几十年光折腾都折腾不大动静,自己在意的是西方,不中断他们的文明进程,不毁掉他们进入蒸汽时代的根基,迟早会成为大明的威胁。

    兴许大明无法从根本上断绝西方科技的发展之路,但朱允炆相信,大明有手段可以将他们的进程延后数十年,甚至是更久!

    大明需要时间拉开更大的距离,形成真正的科技凌驾地位。

    “父皇。”

    朱文奎走了过来,指了指码头之外。

    朱允炆回头看去,只见无数百姓聚拢在码头之外,黑压压看不到尽头。

    “上船吧。”

    朱允炆转过身,下了命令。

    朱文奎犹豫了下,终没说什么,礼官在引导众人上船。至于京军则会通过浮桥过江,并沿京杭大运河两岸护送同行。

    一个时辰后,朱允炆带后宫、东宫等人登上一艘蒸汽机铁质河船,除内阁六部、水师主官陪同外,其他文武官员上了其他船只。

    站在船上,看着远处的无数百姓,朱允炆对朱棣、梅殷等人下令:“放开码头,让百姓进来吧,维持好秩序,莫要推搡。”

    朱文奎听闻,松了一口气。

    太后与皇后对视了一眼,嘴角带着笑意。

    龙江码头经过多年扩建,已能够同时容纳五万余人,可即便如此,当人潮涌入之后,码头外依旧有无数人进不去。

    人群里喊皇上的声音此起彼伏,挥手告别者众。

    鼓声响起,荡平杂音。

    朱允炆站在船首,看着前来送行的百姓,气沉丹田:“大明的子民们,朕的子民们,迁都乃是为千古社稷之基,是为万民康泰之举!今日你们前来送行,朕心甚慰!”

    传令兵将朱允炆的话一字不落地传达出去。

    朱允炆深吸一口气,再次喊道:“朕虽去北京,然金陵始终是朕的根基。为感恩金陵百姓厚德与人心,朕决定:百年之后葬于钟山,陪着太祖,看着你们!”

    此话一出,无数百姓喜极而泣。

    这意味着,建文皇帝的陵墓将修于金陵钟山。在未来,他将永远留在金陵,留在这一片土地之上。

    “出航,前往北京新都!”

    朱允炆转身下令。

    船只的汽鸣声拉响,水开始荡漾。离别的殇,在眼泪的朦胧中挥动。

    这一刻,日月旗猎猎作响,高高飘扬。

    第一千五百二十二章 运河之上的沉思

    死后埋在哪里,对朱允炆来说并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

    历史上朱棣死后选择埋在北京,估计一个是图方便,不用死了还跑个长途;另一个原因估计是不知道怎么和老爹朱元璋与大哥朱标交代,埋远一点,在底下想好措辞再跑去解释总好过到了下面就被人摁着揍强。

    朱允炆就没这么多顾虑了,顶多朱元璋骂骂咧咧“老子制定的制度全被你丫毁了”,至于挨揍就不太可能了。

    朱文奎这个时候不好说话,杨士奇站出来进言:“皇上,陵寝修筑大耗年月,前宋时诸多帝王登基之后便着手陵寝之事,如今皇上选定钟山,理应着工部早日动工兴建陵寝。”

    朱允炆摆了摆手,看向杨士奇、杨荣、夏原吉、解缙、骆冠英等人,正色道:“他日朕百年之后,当力行节俭,修一墓,置一棺椁足矣,不要奢华,不要填多少陪葬之物。陵寝之事,大可走后挖掘简修,不必生前安排。这是朕的旨意,他日太子遵旨办事,不可让他背负不孝之名。”

    杨士奇、解缙等人感慨万千。

    朱文奎连忙说:“父皇春秋鼎盛,那些事现如今考虑还早。”

    朱允炆微微摇了摇头,认真地看着朱文奎,道:“好好跟着这些文武大臣学习治国之道。”

    “儿臣定不负父皇期望。”

    朱文奎保证。

    朱允炆站在船舷侧,看着渐渐远去的金陵城,内心百感交集。

    有大臣说,在消灭了鞑靼与瓦剌之后,迁都北京已无必要,当留在金陵,以强化对大海的控制。

    朱允炆并不这样认为。

    鞑靼是被打败了,瓦剌是被分解了,可他们不是灭族了。草原上的人和草原上的草一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给他们两代、三代乃至五代人的时间,他们还是会起来。

    洪武时期,一次次远征,蓝玉更是在捕鱼儿海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可以说是基本上消灭了元廷力量。

    然后呢?

    才过去多少年,朱棣奉天靖难之后,便开始了一次次远征,丘福十万大军被人硬生生吃了个干净,朱棣发怒,带五十万大军亲征草原。

    朱棣成为皇帝之后的亲征,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草原进行,一次又一次,有大胜,有歼灭,也有一无所获。

    可穷尽朱元璋、朱棣两朝十余次大规模北征,草原问题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朱允炆很清醒地认识到,马哈木等人的臣服,只是以臣服的姿态换取族群的延续与壮大。只要族群发展到一定程度,瓦剌未必会继续臣服,他们极有可能会成为另外一个兀良哈,背叛大明。

    大明不可能成为令世人胆寒的屠夫,不分青红皂白,对一个投降的大规模族群进行无差别的屠戮,现在大明与瓦剌之间已不存在明争,但暗中的角力不会少。

    文化输出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对游牧民族的改造,这是一个嬗变的过程,没有数十年之功做不到。而想要控制草原,就需要靠近草原。

    除了草原的考虑之外,还有西部边疆的控制,大东北的控制,这些是薄弱之地,也是不能不加以控制的地方。

    倒是南方,本就趋向于安稳,在解决了土司问题之后,在朝廷不过分盘削百姓的情况下,南方基本上就没出现过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