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小说 - 历史小说 - 摄政王只想种田[穿书]在线阅读 - 第134页

第134页

    他又转向工部尚书问道:“祁大人,孤听闻轮胎已有成品,何时能带孤去见识一下?”

    祁阳舒忙道:“随时可以,这次的成品历经三个月还依然能跑,磨损并不严重,相信能够符合王爷的要求。”

    作者有话说:

    献上我的肝,感谢各位支持的小天使们,爱你们——

    第76章

    ◇

    大炮

    邹近同还是觉得不妥,他再次进言道:“臣以为,即便是要降低税收,此时也为时过早,新粮刚被种植没几年,不如再等等,咱们从长计议。”

    宴云河手指敲了敲桌面,有时候他们的小朝会一开就是一天,让几位上了年纪的大臣站一天太过辛劳。

    所以现今众人都是围坐一张长桌开朝会,此时首位空着留给小皇帝,宴云河则坐在首位左近,所以他敲响桌面的时候,众人只觉着跟着震了两震。

    “孤这么着急税收一事,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存在。”宴云河从袖中掏出一方棉帕,放置于桌案之上,“不知诸位家中现在是用棉多?还是用丝绸多?”

    祁阳舒因身处工部,对近几年纺织机械的改进极为了解,一听宴云河的问话,就联想到了纺织业上,“若不论身份高低的话,确实是用棉居多。”

    听话听音,在座的几人都不是傻的,刑部尚书仝维道:“今年百姓之中穿棉布衣的多了许多,因为穿着舒适,需求量极大,棉布的价格也在攀升。”

    付成邈道:“王爷是怕会出现「种桑误国」这种情况?”

    种桑误国的典故出自春秋时期,虽并不完全符合现今大郑的情况,但其中蕴含的经济道理却一样。

    若棉布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作为原材料的棉花必将跟着水涨船高。

    而谷物的价格却每况逾下,那么不难想象,几年之后,愿意种植粮食的农人将越来越少,全都改种值钱的棉花或其他经济作物去了。

    若是如此,大郑的未来岂不正如典故中的鲁、梁等国一样?

    楚海德想到这个结果,出言道:“不如早日限制棉花种植,这样也不用为这个调整税收,朝廷也不至于捉襟见肘。”

    宴云河看了楚海德一眼,众人都能从他这个眼神之中看到不赞同,“自古钱帛动人心,左相说要限制,你觉得有几人会听?即便朝廷命令无人敢违,大家都不种植棉花了,那也只会再次拔高棉花的价钱而已,大郑国土广袤,到时在你看不见的地方,你猜他们种什么?”

    楚海德面皮微微抽动,宴云河不再看他面色,转而对众人说道:“更何况,孤都强调多少次了,朝廷的施政手段关乎民生,必须拒绝简单粗暴的施政方针,多提些有利于大郑稳定发展的方法。”

    众人纷纷低头,在摄政王看似是在训斥左相的情况下,无人敢插一句嘴,宴云河这半年确实在朝中说一不二,三年前的楚海德还敢跟他对着干,现在却已不敢在明面上再动什么手脚。

    这全赖于宴云河的声望以及无人可比的行动力。三年前的契约签订之后,宴云河提出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在大郑各处建立种子仓库,发放优质种子供农民种植。

    此法历史上也有尝试,但最后是以失败而告终,就在众多官员都不看好的情况下,宴云河亲自培养出了一批人来专做此事,这些人在去年深入各地,不只推广了良种,还传播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直到今年秋收,摄政王的声望在民间已是无人可比,有地方官员透露,当地甚至有百姓为他建立生祠。

    而因为当初朝堂之中大半官员的反对,宴云河甚至没将种子仓库归入六部,直接由自己统管,以至于现在即便有人想要插手也无缝可钻。

    除了种子仓库,宴云河还推进道路建设,有别于传统的徭役模式,他推出之前在王庄修路的管理模式,因此虽然在不停修路,但并未劳民伤财。

    之所以说并未伤财,是因为在修路的同时,宴云河也在不停赚取钱财,除赚了不少的玻璃制品外,横空出世的橡胶制品也贡献不少,更有纺织厂等各种工厂的进项。

    不少人都说现在的摄政王富可敌国,但邹近同算了一笔账,虽然摄政王手下的人会赚钱,但花费的也多,将将能够维持平衡罢了,这也是邹近同对摄政王改观的原因之一。

    他是真的在为国为民做事,几年观察下来,邹近同从未见摄政王因私废公。

    他公平公正,但相处下来,却会发现他是一个极为好相处的人,只要你也是认真做事的人。

    所以几年下来,原本对摄政王抱有偏见的人,如今大部分已放下成见,朝堂风气都清朗不少,做事的官员多了,效率也提高许多,一部分官员对现状非常满意。

    而要达成在朝中说一不二的成就,除了宴云河自身的付出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半年前,宴云河邀请几位大臣观看了一场新武器的表演。

    由洛城第一技术学院提供支持,研发出的新武器,被他们命名为「青铜大炮」。

    那一日,表演现场如天降神雷,震耳欲聋的轰雷声中,大臣们被震的东倒西歪,帽子掉在地上都顾不得捡,只脸色苍白地看着被炸毁的围墙,烟尘四散之中灰头土脸。

    而当天那个状若悠闲的身影也在这些大臣心中留下抹不去的痕迹,正是这一炸,将整个朝堂炸成了以摄政王为中心的整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