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小说 - 历史小说 - 探花郎在线阅读 - 第65页

第65页

    赵衡疼的皱起眉来,只好任凭沈静为他清理伤口,缠上绷带。见沈静又去取旁边的澡巾,抬手一把攥住沈静手腕。

    沈静抬头,目光对上他坚持道:“殿下行动不便。伤口万一沾水发了,不是小事。”

    “孤可以自己洗。”

    沈静其实也有些尴尬。只是赵衡这样躲闪,反倒助长了他的胆量,垂眼看着赵衡攥着自己手腕,此时还在渗血的右手臂:“殿下打算怎么洗?”

    “……”

    “我哪里做的不好,殿下指正就是了。”沈静说着拨开赵衡手臂,先取来篦子,动作慢条斯理将赵衡头发篦过一遍,整齐绾个发髻用簪子簪好,又取来澡巾,小心为赵衡擦洗去赵衡臂膀和脖颈上的血迹。

    赵衡反抗无效,反而一下子出奇的配合,蹲在木桶里全程一言不发。

    做完这些,沈静捧来干净的布巾衣袍搁在一旁,正在犹豫还要不要帮赵衡擦干,赵衡侧过脸清清嗓子,正色道:“沈静,你下去吧。”

    “是。”

    沈静恭敬称是,转身走出浴间。合上门,如蒙大赦般无声的长出一口气,抬手用袖子擦掉额上的汗。

    他也完全不想帮上司洗澡好吗?如此“裸衽相见”又“肌肤之亲”之后,恐怕得别扭好久他才能坦然的直视赵衡。

    诸事既定,当晚赵衡设宴招待奚维。

    沈静这才从赵衡口中得知,奚维乃是海宁人,与孙平是老乡。海宁靠海近,时常受到倭寇sao扰,当地官府无能,卫营缺钱少粮,兵力涣散,往往不能抵挡倭寇。于是海宁当地许多乡绅商人便自发联合起来,有钱出钱,有粮出粮,有人出人,组织了一只几千人的“乡勇军”来抵抗倭寇;平时无事,乡勇军便各自散入乡里,一旦倭寇来临,便立即召集起来战斗。

    奚维因为足智多谋而被众人推举出来,成为这只乡勇军的首领。后来孙平回老家守孝丁忧,因为热心抗倭,也时常与乡里乡绅结交,便认识了奚维,一见如故,两人成为忘年好友。

    “孙大人那时在家无事,时常到我们的cao练场上来指点一二。他还教了我许多兵法阵法,帮我cao练勇军。”席间奚维面对赵衡似乎有些拘谨,唯有提起熟悉的孙平才有话说。

    赵衡再次对他嘉奖感谢:“今日能成功,多亏奚将军辛苦援助。若不是你赶来及时,这会张治只怕已经占领常州,直捣南京了。”

    “殿下客气。能为朝廷出一份力,是我等的荣幸,哪敢受这个‘谢’字?”奚维忙道,“说起来还是殿下指挥得当。我不太懂兵法,孙大人写信给我让我来助殿下一臂之力,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帮忙。要不是殿下专门写信部署,令我先去烧船,再来合围攻打张治,只怕我就直奔常州而来了,也不能这么干净利落的将叛军剿灭干净。分明殿下妙计取胜才是。”

    “奚将军年少有为,何必过谦。”赵衡说着端起酒杯,“孤敬将军一杯。”

    奚维忙举杯同饮,饮毕对赵衡笑道:“殿下别叫我‘将军’了。我也没什么功名在身上,不过是乡间一名莽夫,哪里敢称将军。像殿下和孙大人这样有勇有谋,才是真正的将军。”

    赵衡挑眉:“奚将军没有参加过科举,抑或武举选试?”

    奚维放下酒杯,脸上泛红,有些不好意思的笑道:“……科举和武举都考过。但是……我不善读书,文章策论都写的不好,所以都没有中。”

    赵衡闻言皱了皱眉道:“领兵打仗哪里需要考文章?奚将军治兵井井有条,哪里需要再考文章策论?说起来我朝的举试是有些迂腐了,不知为此错过不少人才。”

    酒宴既罢,各自告辞。卫铮代赵衡送奚维去下榻处,沈静自随赵衡离开,刚送下赵衡,便见卫铮匆匆追赶而来:“沈先生!”

    沈静回头:“卫校尉何事?”

    卫铮回头指指门口:“奚维将军说认识你,想同你说两句话。”

    第41章 起迟睡足(倒V结束)

    沈静随卫铮出来,果然见奚维站在门口, 见他出来立即迎上来:“沈公子!……你可还记得我?”

    沈静实在想不起来, 歉然道:“抱歉, 奚将军——”

    “不记得也没什么,本来也是一面之缘而已。”奚维不好意思的笑笑,“只是没想到现在又在这里见到你,所以冒昧前来叙叙旧。从前我对你多有仰慕, 那年同科乡试你考了榜首……呵呵,不怕说出来丢人, 我恰好名落孙山,放榜时愁的在榜下落了泪。遇见沈公子,还劝说我科举有时也靠运气,让我别太在意。”

    沈静仔细想了半天, 依稀记得那时,自己仿佛确实曾在榜前遇见过一个落榜愁的落泪的青年,却又想不起更多,只得尴尬的笑笑:“真对不住,我已记不大清楚了。再说那件事……后来怎么样,奚将军想必也都听说了。如今都已过去了,我已很久不愿再去想了。”

    苏州乡试之事如今已经过去两三年,那一段经历, 沈静早已不想再提起。

    奚维却道:“后来的事我是听说了一些……不过我是不信的!周围好些我认识的当年举子, 也都觉得那事很是蹊跷。都知道你在苏州少有才名, 考个举人轻而易举, 何必为了个小小解元的名声舞弊,白白误了自己的前程?何况衙门审了半天,也没有拿出什么明证来公之于众,最后草草结案。当时的苏州知州万存善,为官名声向来不佳,脑筋也很有些糊涂,这是众所周知的,大家都认为他别有所图才构陷于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