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小说 - 历史小说 - 六零年代大厂子弟在线阅读 - 六零年代大厂子弟 第61节

六零年代大厂子弟 第61节

    晃悠了十来分钟,他发现前台旁边的小矮桌上还专门设置了一个登记处,不时就会有人拿着工作证过去,跟工作人员换参会证。他仔细看了半天,那参会证与下午帮许厂长二人领的代表证不太一样。

    戴誉瞅准一个刚换了参会证的女同志,凑上去跟人家套近乎。

    “同志,请问你是怎么换到的参会证啊?”

    那女同志三十多岁,穿着一身列宁装,梳着齐耳短发,看起来十分干练。

    看戴誉笑得灿烂,又长得面善,便和气道:“我是京城日报的记者,明天有工作任务。”

    虽然没说是咋换的,但戴誉已经明白了,有记者工作证人家就能换糖酒会的参会证。

    跟对方道了谢,目送这位女同志走出大门,戴誉瞬间来了精神。

    他打开自己的背包,将自己那台“华山牌”照相机挂到脖子上,又翻出工作证,整理了一下仪容仪表就往前台旁边的登记处去了。

    “同志,是在您这换参会证吧?”戴誉声音平稳,笑着看向登记处后面坐着的年轻女同志。

    “对,请出示一下工作证和介绍信!”女工作人员见他脖子上挎着相机,只当他也是明天参会的记者。

    有两家报社的记者已经提前来领过证了,据说是怕明天早上时间太赶来不及。

    一派镇定从容地从包里掏出自己的工作证和另一个小卡片递过去。

    女工作人员拿过来翻看一下,叹道:“呦,还是第一次有你们滨江省日报的记者来出席糖酒会呢,部里给你们发邀请函了吗?”

    一般这种会议新闻只有国家大报会给个版面刊登,其他地方日报顶多转载一下,谁会大老远的派个记者过来采访啊。

    戴誉不敢在这种事情上撒谎。

    万一被查出来,轻则挨批评,重则被安个间谍罪判刑,那代价可就大了。

    他实话实说道:“没有,我是省日报的通讯员,还是啤酒厂的宣传干事,这次正好以秘书的身份,跟着领导出席糖酒会。就想将糖酒会的盛况记录下来,回去以后做一个专题的图片新闻。”

    上次在省日报成功发表了牛主任的报道后,他就成为省日报在啤酒厂的通讯员了。那个小卡片就是省日报随着样刊一起邮寄给他的。

    女工作人员有些为难,她还从没遇到过这种情况呢。

    “你这个情况比较复杂,没有邀请函,我是没有权利被你发放证件的。”看戴誉眼巴巴地瞅着自己,女工作人员蹙着眉思考片刻,才犹豫着道,“要不你再等一会儿,我帮你问问上级领导。”

    他本就只是过来碰碰运气的,人家不嫌麻烦,愿意帮自己去询问领导,他当然得领情了。

    戴誉忙不迭道谢,让她只管去。

    不多时,那女同志就带着一个威严的中年人过来了。

    中年人在戴誉身上扫了一圈,见他脖子上还挎着相机,还真挺像个记者的。

    “同志,把你的介绍信给我看一下。”中年人道。

    戴誉忙将出发前厂里给开的介绍信递过去,又让他看了自己的工作证,缓声解释:“我是跟着厂长来参会的,不过第一次来没经验,没想到陪同人员不能出席会议。原本还想将咱们全国糖酒会的盛况仔细拍摄下来,回我们那旮旯以后,好好宣传一下呢!不然也不会随身带着照相机了。我们地方日报是很少有机会宣传报道这个级别的全国盛会的,往返一次成本太高了!”

    那中年人仔细翻看了他的证件,又去前台核对了他和许厂长的入住信息,查询无误后,将证件退回来,与女工作人员耳语了几句,就转身离开了。

    戴誉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语气干巴巴地问:“同志,咋样?领导同意给我办了吗?”

    女工作人员乐呵呵道:“你运气不错!看你这么远跑一趟不容易,我们领导同意发一张参会证给你。”

    戴誉闻言击掌笑道:“多亏有您帮忙了,哎呀,我这得怎么感谢您才好啊!”

    “没什么,机会难得,你好好把握,多拍些照片,找几个好的切入点,帮我们也多多宣传一下糖酒会。”

    戴誉笑着颔首,从包里摸出两张啤酒票塞给她:“我是啤酒厂的,一般喝酒不要票,这票我平时用不上,送您两张。算是我们地方上同志的一点心意,您也尝尝我们滨江的啤酒。”

    那女工作人员没怎么推辞便收了下来。

    毕竟是办成了事情才送的,又不是贿赂,两张酒票不值钱,就是比较稀有而已。

    拿到能进入会场的参会证,戴誉心情大好,哼着小曲就去了许厂长二人的房间。

    将事情的经过简单说了,戴誉对许厂长道:“厂长,明天我也能进会场了,到时候你们就别着急了,我帮您和徐科长把样品搬进去。”

    来参加会议的各单位都是要展示自己厂里的产品的。虽然不能像广交会那样在会上达成交易,但也能与其他企业相互交流学习,也是一个展示己方实力的好机会。

    许厂长没想到戴誉这小子这么能耐,片刻工夫就给自己弄了个参会证回来。

    他拿过那张参会证细看,发现备注一栏里确实如他所言标注了省日报的通讯员,顿时有些哑然。

    拍拍他的肩膀,只说让他明早跟他们一起去大旅社的餐厅吃早饭,便让人回去休息了。

    房门关上,徐科长就笑着摇头叹道:“这小子可真是个能人啊!太能折腾了!我要是有他这本事,去年也不至于在会场外面闲逛了三天。”

    许厂长哈哈笑:“这小子头脑确实比较灵活,还有点认死理,不让他去他还偏要进去!有时候干工作就要有这种韧劲。”

    徐科长笑着道是。

    糖酒会在周一上午九点开始。

    清早起来有点凉,换上了戴母给他买的新衬衫和针织毛背心,在郭为民“怎么可以抛弃队友”的控诉目光下,去了会场。

    脖子上挂着照相机,手里还提着他们啤酒厂满满两箱的样品。他们厂里除了生产棒啤还有各种口味的汽水,零零总总算下来,能有二十多种。

    会场里人已经很多了,这时候还没有形成糖业烟酒公司经理会和供应会分段召开的模式,所以糖酒公司的负责人和各个工厂的负责人都闹哄哄地挤在一起。

    糖酒会之前是由城市服务部组织的,后来城市服务部并入商业部,这个会议顺理成章地由商业部接手。

    本次大会主办方的筹备工作做得很细致,虽然不是售卖会,但还是按照产品类别,将酒类糖类烟类,分门别类地区分开。

    滨江第二啤酒厂的产品左边挨着上海的一个啤酒厂,右边挨着的是绿岛啤酒厂。这样也能加强行业内部的交流学习,便于开供应会的时候调剂和补充市场供应。

    戴誉将样品摆好以后,见许厂长他们在与其他单位的人寒暄,便捧着相机溜了。

    在会场里晃了一圈,将有价值的内容一一记录下来,戴誉找个人少的地方靠着休息一会透透气。

    站了没一分钟,便被人主动上前搭话了。

    来人正是昨天那位京城日报的女记者。

    “同志,你也是记者?”女记者见戴誉胸前也别着参会证,以为他是同行。

    戴誉笑了一下,解释:“不是,我是啤酒厂的通讯员!”

    女记者眼前一亮,问:“你是哪个啤酒厂的?绿岛啤酒的吗?我正要找绿岛啤酒的厂长做个系列专访。”

    “不是,我是滨江市第二啤酒厂的。”说着从包里掏出自己穿红毛衣的那张宣传画报展开给她看,“你要不要考虑一下采访我们厂长?我们厂今年进军南方市场以后,成绩也非常喜人!”

    女记者:“……”

    第47章

    在戴誉的印象里, 他们啤酒厂还从未登上过国家级主流媒体的版面。

    即便以往需要与新闻媒体对接,宣传科也大多是跟省内的几家地方报纸打交道,从没接触过其他省市甚至国字头的媒体。

    京城日报虽然也是地方报纸, 但人家地处祖国心脏, 拥有的资源和受关注程度肯定不是省日报能比的。

    戴誉估摸着,让对方临时更换采访对象的可能性不大。不过,既然已经话赶话说到这里了, 行不行再说, 就先试试嘛,万一能行呢!

    反正说几句话也不费事,就是搂草打兔子,捎带脚的活儿。

    那女记者被他这无厘头的举动弄得怔愣了一瞬,注意到他还举着画报直勾勾地瞅着自己等待答复呢,过了好半晌才噗嗤一声笑出声来, 问:“这上面的明星是你吗?”

    戴誉扫了一眼她参会证上的名字, 笑道:“怎么,何记者觉得这上面的人跟我不像?”

    “像倒是像,只是你变了发型, 这画报的颜色也有些暗, 印出来的人没你本人好看!”而且画报被折叠以后,沿着中线有一道折痕, 正好折在戴誉的脸上, 让他的脸有些变形了。

    “没想到你还是个明星呢!”何记者笑。

    戴誉假意谦虚道:“像您这样的大记者都没认出来我, 我算哪门子的明星!我只是作为优秀职工代表, 被厂里挑选出来拍摄了一组宣传画报而已。这也算是我们厂的独有特色了,没像其他大厂那样请电影明星拍画报,而是找了厂里的职工为自己生产的啤酒代言。”

    “你不是通讯员吗?怎么还要生产啤酒?”他的话让何记者错以为他还得下车间搞生产。

    戴誉心知她误会了, 却也没纠正,顺势道:“通讯员咋啦,我们全厂职工,有一个算一个,包括厂长,都是要下车间搞生产的!”

    “哦,还是第一次听说办公室职员也要搞生产。”何记者的活动范围一直在北京附近,还真不了解地方的厂职工是怎么工作的。

    “嗐,这么说吧,别的厂肯定也有在周末搞义务劳动的,不过像我们厂这样全员下车间的,全国也没几家!您知道这是为啥不?”戴誉将画报收起来,闲聊似地问。

    何记者并不接他话茬,只含笑等待他的下文。

    戴誉在心里“啧”了一声,知道人家京城的记者不好忽悠,他也不卖关子,直言:“我们厂的产品,如今不但要满足省内百姓的消费需求,还要作为额外补充被调剂到南方市场。生产任务翻倍,当然人手也得翻倍啦,为了去糖化车间翻麦,我把头发都剃了!”

    “那你们还真挺辛苦的。”何记者不怎么走心地应和。

    “辛苦也是值得的!您看,现在不只上海南京那些南方城市销售我们厂的产品,连首都人民也能喝到我们的啤酒!”戴誉一副与有荣焉的样子。

    “照你这么说,你们现在的规模和知名度岂不是已经与绿岛啤酒不相上下了?”何记者颇觉好笑。

    硬件条件摆在那里,戴誉也没胡吹,只是实事求是地说:“只看规模的话,我们厂是要比绿岛啤酒大一些的,因为我们不仅有啤酒生产线,还有汽水和汽酒生产线。而且啤酒种类也比他们多。”

    何记者点头,却还是指出:“种类多也许是一个优势,但在知名度上你们还是欠缺一些的。人家是能特供中央和出口的。”

    “您看,这就是广告效应嘛,他们的酒都特供和出口了,普通老百姓鲜少有能喝到的。就因为喝不到才成了大家心里的阳春白雪嘛。不过,我们厂的啤酒也不是什么下里巴人。”戴誉又在包里窸窸窣窣摸索一阵,翻出两张画报给她看。

    这次看的重点不是他的照片,而是他手上拿的啤酒:“我们厂的啤酒采用的是苏联酿造工艺,分为滨江啤酒、白花啤酒和黑啤酒,三个种类三个价格,可以满足各消费阶层的需求,无论是农民工人,还是领导干部,总有一款啤酒是他能接受的。”

    见她听得认真,戴誉再接再厉道:“我们厂这些领导都是闷头干活的实干派,不爱做宣传,大家都觉得真金不怕红炉火,酒好不怕巷子深。若不是今年从市专卖公司调过来了一个驻厂代表,懂得宣传报道的重要性,这会儿大家还当着默默无闻的老黄牛呢。”

    何记者见他说得头头是道,笑着调侃:“你这么卖力给厂里推销,你们领导知道么?”

    “领导知不知道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推销出去!”戴誉对她的调侃不以为意,“何记者您也别盲目追求知名度,像茅台汾酒甚至绿岛啤酒这样的名酒,经常见诸报端,没准读者们早就看腻了,就想看点新鲜的!”

    何记者笑着颔首:“你说得也对。”

    戴誉以为有戏,忙期盼地看着她,等待她的答复。

    “不过,我今天的这次采访是被上级领导指定了采访对象的。采访谁不由我个人说了算,我也是要服从组织安排的。”何记者语带歉意。

    戴誉心中虽有失望,却也知道这种事只能随缘强求不来,洒脱道:“没事,您就按照自己的计划来吧。走,绿岛啤酒的展位就在我们厂旁边,我带您过去。正好也顺便看看我们厂的产品,以后若是有机会,您也帮我们厂宣传宣传。”

    何记者觉得这小伙子心态不错,顺势问了他的名字,两人一路聊着天就去了滨江第二啤酒厂所在的区域。

    此时展示桌前站了不少人,大家都在看每个产品上贴着的产品介绍。因着会议是不对外开放的,所以这些人多半是上级领导和同行。

    许厂长正在与一个领导模样的中年人交谈,徐科长则负责回答一些代表们的提问。

    戴誉带着人在他们厂这边看了看,便将人介绍去了绿岛啤酒那边。

    徐科长抽个空过来与戴誉确认:“刚才跟你一起来的那个是报社的记者?”

    胸前别着跟戴誉一样的参会证,还带着相机,明显是跑新闻的。

    戴誉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