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小说 - 历史小说 - 世界一级基建狂魔在线阅读 - 第172页

第172页

    镜头随着风,吹得微微偏斜。

    唯独那座桥梁在风中站立, 好似一位悠然迎风的武者,以四两拨千斤地柔和,化解了致命拍击。

    短短的视频, 如实展现了南海隧道不为人知的一面。

    围绕它的所有担忧、疑惑,都在视频里变为了惊诧。

    观众亲眼见证了南海之上,屹立不倒的桥梁,如何在台风之中泰然自若。

    没有激动人心配乐,没有特殊炫技的特效。

    却深深击中了每一个人的心。

    于是,一座桥梁迎战台风的视频,从电视新闻,自发地传播到了无数社交平台上。

    本该是钢筋水泥浇筑起来的死物,在视频里展现了中国打不垮、压不弯的气节。

    立刻使台风肆掠带来的浓重悲怆,变成了热血沸腾的骄傲和自豪。

    许多距离南海隧道数千公里远的观众,对这座桥梁产生了纯天然的亲近。

    它于风中矗立的模样,像极了中国。

    这的的确确是中国该有的桥梁!

    没能认真关注过南海隧道的人们,透过一则视频,感受到了这座桥更深的意义。

    桥梁与脊梁一般,迅速引发了全国各地的共鸣。

    又借由着发达的网络,从国内传往国际。

    一开始,只是殷知礼这样热爱分享中国见闻的家伙,在自己的主页上,转发了视频。

    后来,全球四散于各处,热衷刷新网络的外国网友,都感受到了铁灰色的震撼力。

    它不像舰队航母般坚硬。

    却透着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气质,再配上“16级台风登陆中国”“南海隧道在16级台风中毫发无损”的解释,不禁让众多外国友人认为——

    中国在南海建造的不是桥,而是钢铁长城!

    钢铁海军,钢铁长城。

    那片肃穆庄严的海域,忽然有了新的象征。

    中国前进的步伐,比任何人预料的都要迅速。

    外国人觉得,好像时间都会在这个神奇国度停驻,给予居住于这片的人们,额外的恩赐。

    他们惊呼着“上帝的作品”“只有神明能够建造的奇迹”。

    永远不会理解这群不需要恩赐的实干派,到底有多不可思议。

    但是,菲律宾负责检查建筑工程受损情况的官员们,竟然亲身见证了中国人的不可思议。

    因为,他们惊诧的发现,好像……

    中国在菲律宾境内,也修了一座不畏台风的钢铁大桥!

    “这怎么可能呢?我从事建筑工程三十多年,从来没有见过16级大台风之后,还一点儿问题都没有的桥。”

    “戴维斯先生,请您务必仔细检查一下。这可是我们瀑帕河未来最重要的桥梁,我们可不希望跟中国垮塌的桥一样,遭受相同的后果!”

    美国的桥梁工程师戴维斯皱了皱眉,“可垮塌的是宝岛的桥啊……”

    “宝岛不也是中国!”菲律宾人理直气壮。

    施工员在一旁认真工作,听到这句气愤的话,不禁偷偷笑出声。

    “宝岛那群家伙,又给我们脸上抹黑。”施工员抹了把汗,“戴维斯怎么不用咱们南海隧道反驳?”

    “嘿嘿,老美嘛,政治正确比天重要。看看他一脸膈应的样子,想不到吧,菲律宾都知道宝岛是中国的!”

    “别说宝岛,多少菲律宾人眼里,亚洲大陆那块儿都是中国的。”旁边的同事笑着附和,“哎,宝岛这个不肖子孙。平时好事没落我们头上,坏事都得我们背锅。”

    菲律宾检查瀑帕大桥建设情况的队伍,在这座跨河大桥周围转了一上午,没能挑出一点儿安全问题,心情复杂地离开。

    人刚走。

    一群装着努力工作、连桥桩子都擦得纤尘不染的工程师,立刻就跑到大门去等。

    终于等到了易兴邦回来。

    “易工,怎么样?比奈没话说了吧!”

    “刚才我看他走出去,捶胸顿足的样子,就知道他又要挨约马尔的骂了。”

    “那是,我们建的桥,轮得到他们挑刺?也不看看自家公司那点儿破烂技术!”

    工程师、施工员们,说起话来,叽叽喳喳。

    吵得易兴邦头痛。

    菲律宾政府态度不错,可是一帮子议员既是资本家又从政,显然把菲国情况搅得一团乱。

    中国建设队伍来到这里,一边感受当地人的热情善良,一边暗骂全天下资本家一般黑。

    这群有官职的资本家,整天恨不得中国建设出事,好让自家的建设集团取而代之从中牟利。

    顺便给中国扣锅!

    听着他们的义愤填膺,易兴邦正了正安全帽,晒得黝黑的皮肤落下一丝热汗。

    “这次检查没问题,我们还是按自己的计划,继续施工,争取早日完成。”

    他公事公办毫无情趣的回答,引得工程师格外不满。

    “老易!你就不能透露点儿内幕,给点儿好消息吗?”

    易兴邦看他一眼,忽然勾起浅淡笑意,“好消息?有啊。”

    “跟救援队一起来的记者,会到我们这里采访。想上镜的,都可以准备准备了。”

    远离家乡的菲律宾工地,有中国记者到来确实是好消息。

    一众忙碌的建设者,在黄昏收工之后,兴冲冲地往食堂赶。

    也许只有这个时候,他们才觉得工地上简陋的食堂,透着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