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小说 - 历史小说 - 不良臣[科举]在线阅读 - 第189页

第189页

    白圭笑着摇摇头,道:“还不是跟着你那师兄走了。我给她挑了那么些个家世好的,她都不要,非要跟着那个浪子。”

    原来如此。唐挽心中的猜想,原也是这样。这么说来,翊儿应当是师兄的儿子没错了。

    唐挽和她师兄之间的关系,说起来也有些复杂。当初唐挽考童生的时候,仍是女子的户籍,无法参考。是老师托人去衙门运作,将她的户籍与师兄的做了调换。所以现在,唐挽就是赵政,赵政也就是唐挽。

    唐挽用赵政的户籍参加科举,赵政因此而失去了科举的机会。虽然师兄并不在意,可唐挽心中一直存着一份愧疚,总觉得是自己抢了师兄的前程。如今,替师兄养儿子,倒像是另一种偿还了。

    嗯,不亏。

    唐挽正想着,白圭说道:“今天闫凤仪上了一份奏疏,圣上大加赞扬,甚至还让翰林院誊写下来,发到了各部学习。我看那文章行文措辞,倒是很像你啊。”

    白圭的眼神锐利,抬眸看了唐挽一眼,便好像将她看穿了。

    唐挽也不避讳,说道:“正是出自我手。”

    白圭眉头微蹙,道:“你既然已入了徐党,如何还与闫凤仪献策?匡之,不要陷得太深。”

    唐挽坦然一笑,眸中盈盈有光,道:“白伯伯,您一直让我逃,可我怎么逃得掉。身在这龙虎局,哪能只想着全身而退呢。放手折腾一把,或许还有生机。”

    白圭望着她,生得如脸谱一般严肃的脸上缓缓展开一个微笑,叹道:“你和你父亲可真像。”

    唐挽怔了怔,怎么好像今天,每个人都想起了她父亲?

    两人又聊了些家常,唐挽便起身告辞。白圭送走唐挽,将书房门关上。转身来到桌前,将那锦盒打开,脸上是从未出现过的紧张神色。

    锦盒里只放着一封信,和一把钥匙。

    白圭先将钥匙收好,再来读信。信的内容不算长,但他却反反复复读了许多遍。末了,他从书桌底下抽出一个铜盆,就着火芯将信纸点燃,丢进盆中。

    火光照亮了他的脸。他仿佛一瞬间苍老了下来。遍布沧桑的脸上,已是一片泪痕。

    唐挽离开了白圭,便往闫府复命。从首辅的书房出来,找了个下人一问,得知闫凤仪并不在府中。唐挽想了想,便知去哪儿寻他。

    闫家在京城郊外有一处庄子,是闫凤仪惯常散心的去处。唐挽曾跟着他来过一回。此时已是秋末冬初,地里的庄稼都收割完了,发黄的麦秆直愣愣地戳在泥里,绵延几十亩,放眼望去,真有中萧瑟悲凉之感。

    庄子里的长工们还在地里劳作。唐挽和闫凤仪顺着陇头漫漫地走,干活的见了他们,唤一声“公子好”,闫凤仪便点头应了。也不像是对着官员们那么倨傲。

    “首辅大人是不同意奏疏上的内容吗?”唐挽问。

    闫凤仪摇了摇头:“我做什么他都不会同意。在他心里,我就是个纨绔二世祖,不给他惹麻烦就好。”

    这话带着情绪。唐挽却很理智,问道:“可能会惹什么麻烦?”

    “能惹什么麻烦。朝廷现在穷成那样,无非就是开源节流两种办法。皇帝的花销哪里能少?只能开源,”闫凤仪道,“在江南规划桑蚕和丝绸的专区,一两丝能换十斗米,百姓生计不愁。现在每年产丝绸三十万匹,改稻为桑之后,每年可增产二十万匹。卖给外国客商,每年能增加收入近百万。国库之忧可解。”

    而对闫凤仪来说,这也是一番响当当的政绩。这件事做成了,他在朝廷中的分量,自然会与今日不同。

    父亲老了。曾经追随的那些门生故旧,开始有了分裂的迹象。闫党需要一个新的首领,将满朝的力量重新凝聚在一起。这个人只能是他。

    “况且这项政策,连陛下都大加赞扬。”闫凤仪一声喟叹,好像要将胸中郁结之气悉数倒出,“父亲老了,再无锐意进取的精神了。该给他找个山明水秀的地方,养养老。”

    唐挽的心猛地一沉。不知道为什么,她对座上那位君主,总是怀疑多余信任,鄙夷甚于崇敬。她与寻常的读书人不同,三纲五常在她这儿,不过是嘴上说说而已。她从小就被培养着质疑老师,质疑师兄,质疑书本。如今,她也在质疑着君父。

    “或许真有什么我们没想到的。”唐挽凝眉,“青梧,不急,再想想。”

    闫凤仪却已经是箭在弦上,热血冲得他耳膜轰隆隆地响。他等了太久,才等来这样一个好机会。现在政策在他手中,唐挽在他身边,又得到了皇帝的支持。他没理由不去放手一搏。

    “匡之,”闫凤仪握住唐挽的手,“你信我。此事一成,你便跟着我入内阁!将来我为首辅,你为次辅。我们两人携手,做出一番事来。”

    他的手掌很烫,令人不舒服。唐挽抽出手来,又觉得他那双手空空荡荡,有点可怜,便拍了拍他的手臂,道:“青梧,行事要谨慎。有意外发生,一定找首辅大人商量。”

    到底是亲生父子,闫首辅总能保着他。只要闫凤仪不倒,那政令就不会作废。唐挽在意的不是这一时一地的得失,她是担心这次改制不成,反而让朝廷陷入更深的泥潭。

    此政令一处,在朝中引起极大的反响。以前但凡要做出一点点变更,两党之间都要吵得不可开交。这一次却不同,不论闫党、徐党,亦或是朝中无党派的清流,都对这一次江浙建区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人人都意识到,这将是一条拯救朝廷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