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文曲星下凡
沈月娟等人凑过去一瞧,只见白纸之上,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丛韭菜(其实是兰花,奈何张家人不识货),韭菜旁还题了几个字。 尽管沈月娟等人完全想不明白,沈采萱画什么不好,非要画不值几个钱的韭菜,但他们都觉得这韭菜,还有这字,蛮好看的。 “这画,这字,都看到了吧?”说着,沈采萱从她无所不包的衣袋里掏出一块馒头干来,随即用馒头干轻轻擦拭纸上的字画。 片刻之后,无论是画,还是字,通统消失不见了。 “哦!”沈月娟等人惊叹出声。 原来铅笔不同于寻常的笔,乃是可以擦的笔! 尽管张家人大字不识一个,这辈子都没握过笔,但他们隐约意识到,铅笔是一种相当了不起的发明,极具实用价值,铅笔铺子真要开了起来,生意应当差不了。 思及至此,沈月娟等人愈发热切了起来,围绕着铅笔这一话题,向沈采萱问个不停。 制作铅笔杆,有些难度,但自家好歹有些木工的功底,应当不难攻克这一难关。 至于铅笔芯,制作起来简直毫无难度,只需一个土窑,就可以弄出一大堆来。 可以这么说吧,张家人完全具备制作铅笔的能力。 铅笔制作了出来,下一步,就是销售环节了。 铅笔能否获得大众的青睐,除了其自身的优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售价的多少。 决定售价的因素有很多,最大的因素是成本。 石墨、粘土、木材、胶水…… 制作铅笔的原料之中,最值钱的就是石墨了,而石墨并不是很贵,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粗略一算,一支铅笔的成本应当不超过两文钱。 “据我所知,最便宜的毛笔也要卖到十文钱一支。在我看来,铅笔可不比毛笔差。所以,我建议你们,一开始将毛笔的售价定为十文钱一支,往后根据情况,再适当的做出调整。” 十文钱一支,这就意味着,每卖出一支铅笔,自家能够赚到八文钱。 一支八文钱,十支就是八十文钱,一百支就是八百文钱,一千支就是…… 哎哟喂,不敢想,不敢往下想! 张家人胆小,在他们想来,要是自家的铅笔铺子一个月能够卖出一百支铅笔,净赚八百文钱,就足够一家人嚼用了——县城里的寻常人家,一个月八百文钱的生活费,那肯定是不够的,远远不够,但张家不同寻常,他家省钱有道,对于他家来说,八百文钱足矣——至于更多,他们可不敢奢望。 张李氏一脸期待的看着沈采萱:“四娘,这个铅笔,一个月卖一百支,应该不成问题吧?” 张李氏亲眼看到了铅笔的妙用,相信一定会有人喜欢上这种可擦的笔。 但她这辈子没见过什么钱,乃是个一文钱都不舍得多花的主儿,她认为铅笔十文钱一支,太贵了些,推己及人,她觉得很多人会嫌贵,舍不得掏钱买。 故而,一个月卖上千八百支的,她是不敢指望了,一个月能够卖出百十支,她就心满意足了。 沈采萱:“……” 一个月卖一百支,那你家还开毛线的铺子啊?摆个摊儿不就得了? 沈采萱无语了一会儿,说道:“这样吧,等你家的铅笔铺子开起来了,我每个月至少会向你家订购一千支铅笔……” 沈月娟忍不住插口道:“你买这么多铅笔做什么?” “一千支铅笔呢,就算你再喜欢画画儿,也不可能在一个月之内用完的。”张李氏面露感激,语气诚挚,“四娘,你不必为了照顾咱家的生意,就花钱买下这么多用不着的铅笔。” “谁说我买这么多铅笔,是为了给自己用的?”沈采萱直言相告,“我是要拿到府城卖的。” “啊,拿到府城卖?”张李氏诧异道。 沈采萱点头:“铅笔用起来这么方便,府城人没道理不喜欢的。一个月一千支,平均下来,一天也就三四十支而已。府城那么大,人那么多,还怕一天下来,卖不了三四十支铅笔?” 更何况,沈采萱手里攥着《白蛇传》呢。 《白蛇传》讲了大半个月,现在已经讲到白素贞水漫金山,触犯天条,即将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 很快,白素贞的儿子许仕林就要出场了。 这个时候,沈采萱完全可以在《白蛇传》里植入一则广告—— 许仕林自幼好学,极爱读书,有时候,他外出办事,也不忘带上一本书,可以说手不释卷。 不动笔墨不读书。许仕林习惯一边读书,一边给书做批注。 可外出之时,不便带上笔墨纸砚,很难给书做批注,着实令人遗憾。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许仕林随身携带了一支轻便小巧的铅笔,遇上佳文美句便批注一二,倘若不小心写错了字,便用馒头干轻轻擦去。 许仕林啊,他这名字便有“仕途平顺,拔萃翰林”之意,他可是文曲星下凡,他出场的意义就在于考上状元,祭塔救母。 这又是文曲星,又是状元的,那可是万众仰慕的佼佼者! 他用的笔,大伙儿能不好奇么?能不想见识见识么? 反正又不贵咯,就十文钱一支而已,那就买上一两支,拿回去耍耍呗。 沈采萱相信,等铅笔的广告一打完,别说一天三四十支铅笔,就算一天三四百支,都有可能卖的出去。 沈采萱心中的打算,张家人根本猜不透。 即便沈采萱细细解释了,张家人也不大相信,依旧以为沈采萱是想打着转卖的幌子,接济自家,心里怪过意不去的,脸上皆流露出歉疚之情。 沈采萱看在眼里,好笑的同时,不禁有几分感动。 思量片刻过后,沈采萱决定再给张家人指条明路:“只要宣传工作做到位,让足够多的人知道铅笔,了解到铅笔的用途,不要说是府城、县城这种富庶之地了,就算是不太富裕的镇子、村子,那儿也会有大把的人乐意掏钱买铅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