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小说 - 历史小说 - 回到五零年代末在线阅读 - 第2节

第2节

    如今这年景,吃饱喝足都叫奢侈,像周翠花这样,三五不时吃细粮鸡蛋的媳妇儿,整个上水村都找不出第二个来。换个人就该感恩戴德了,可她就不知道好歹,嘴上没个把门的成日作妖,不收拾收拾她,她不得上天了!

    相处四五十年,从未见过老妻发如此大的火儿,老周头懵逼的同时,也听出味儿来了。这老妻是怪他逼那扫把星丫头出嫁呢。

    说实话,他虽不喜欢这个克父克母,性子尖钻的臭丫头。可他从未想过要把她往死路上逼啊!

    那李家可是村里的富户,家里田地众多,又出了个村长,家里的粮食吃都吃不完。他也是为那丫头着想,这才考虑了老二媳妇的提议,主动与李家攀亲。

    要知道,在农村,从来都是男方主动说亲,没有女方主动去说亲的道理。如果女方去说,人家就得低看你一眼,觉得你家姑娘不是有啥问题,这才巴巴的往人家家里贴。

    周燕打小没了爹娘,是由两个伯母婶娘和奶奶带大,性子就有些刁钻古怪,动不动就发脾气与人打闹。

    老周头也是担心这丫头爱闹腾的脾气嫁去别人家会吃亏,这才选了打小一起长大,老实忠厚的老李头家。

    谁知道那丫头脾气那么倔,就是死,也不肯嫁进李家。别人家想把闺女嫁进去,人家李家还不肯要呢。

    罢了,罢了,那丫头既然不知好歹,老妻又这般护着她,以后他也不管她了,任由她们自个儿去折腾吧!

    打从这天起,周翠花就跟精细粮食永别了。偏她这些年来被精细粮食养刁了嘴,每日眼睁睁的看着周老太太不是鸡蛋就是白面,往三房屋里送。

    家里的细白面吃完了,周老太太就给她熬红苕米粥喝,也不怕费柴禾了。熬个小半日,都把米油熬出来了,稠稠的一大碗小米粥,再弄一小块金贵的红糖进去,喷香扑鼻。惹得她忍不住偷了嘴儿,被全家老小一顿数落。这还不算,一向老实的周建立居然还动手呼了她一巴掌!理由是她偷了病重侄女儿的吃食儿!

    何曾受过这种气的周翠花,一气之下收拾了包裹,准备回娘家住几日,压压周家的气势,让他们哭着求着自个回家。却没想,走到娘家半路途中遇上一人,顿时改变了主意。

    第3章 003

    今天的周家可热闹得很。

    没听说吗?周老三那曾经是地主女儿的媳妇,她娘家找上门来了!还是个吃商品粮的城里人!据说这次来,是要接三房那丫头去城里享福呢!

    上水村三面环山,正对一条大江,祖祖辈辈都在地里刨食儿。村里人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对岸的月泼镇。

    去那里,得走半天的山路,接着坐那小小的乌篷船,看着江面那巨大又湍急的水漩涡,心惊胆战的渡江后,再走上一个半小时才能到月波镇。

    这一来一回就得去一天。要是去县城的话,来回就得四五天了。

    因此村里人除了在解放那些年见过城里的官兵外,几乎没见过什么城里人。只是从村里那粗噶刺耳的大喇叭声中,听说过城里的事儿。

    瞧着对方是个三十多岁的男人,身材消瘦,头发三七分梳得整整齐齐,身上穿一套洗得发白的灰色中山装,胸前口袋里还插着一支钢笔,手里拎着许多五颜六色的编织麻袋,村里男女老少都觉得稀奇的很。纷纷簇拥在周家半人高的土墙外议论纷纷:

    “哎哟,你看看人家穿的那衣裳,多直挺多整洁,浑身上下没一个补丁,多好看啊!”

    “就是就是,这年头啥都缺,咱们村儿哪户人家的衣裳不得缝缝补补三年又三年的穿。这没有补丁的衣裳穿在身上,咱们见都没见过。”

    “我瞧着他手里拎了好些咱们没见过的东西,那个白底蓝花的碗儿,我好像在镇上见过,好像叫,叫啥搪瓷缸子?卖的老贵了!”

    “这老周家享福了,攀上城里的亲戚,以后呀,有啥好吃好用的玩意儿,只要吱一声,人家能不给?这城里真好呀!啥都不缺,真羡慕他们城里人。”

    听到这些话的周家人只觉得牙齿一阵倒酸,当年战乱,周老三去县城做短工,无意之间救了周燕的娘赵梦如。

    两人一见钟情,情投意合。赵梦如不顾家里人反对,硬嫁给了穷小子周老三,随他来到了上水村。赵家失望至极,便与赵梦如断绝来往。

    那时候的赵梦如还沉浸在美好的幻想中,觉得只要爱情在,面包迟早会有的。

    可现实一如所有小说中的狗血,一盆又一盆的洒得她浑身都是血窟窿,没等她怨天怨地,更大的一盆狗血泼了下来,直把她打在地上爬不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翻身当家做主,漫山的口号,满村敲锣打鼓,高喊毛、主席万岁!打倒剥削份子!

    作为地主家出来的小姐,赵梦如被村里人绑去田坝又打又骂狠狠羞辱了一番。周家也被祸及,家里的瓶瓶罐罐都被砸个稀巴烂,值钱的物件儿,赵梦如带过来的嫁妆都被搜罗的一干二净,绕后当着周家人的面儿烧了个精光!

    那时候那些人义愤填膺,又无比丑陋的嘴脸,周家的大人们可是记得清清楚楚。

    这会儿瞧见那些人谄媚的样子,周家人齐刷刷地冷声一声,那整齐划一的动作,不知情的还以为他们全家都得鼻炎了。

    这其中,哼的最重的,就属老周头。要说周家的兴衰历史,那绝对是个让人痛哭流涕,猫哭狗嚎,日月颠倒的悲惨史。

    这其中最悲惨的,便莫过于老三两口子给周家带来的兴衰了。没有这两口子,周家人是绝对体会不到那如坐过山车上下起伏的惊险滋味。

    当年老周头就极力反对老三娶那十指不沾阳春水的赵梦如,甚至不惜拿分家的事做要挟,也没能阻挡两人在一起的脚步。

    失望至极的老周头,这么些年来祸水东引,瞧着两人的女儿周燕怎么都不顺眼,平时更没有什么好脸色给她看。

    这会儿赵家人突然找上门来,还带着这么多精贵的城里玩意儿,说要带走周燕。老周头只觉得自个的老脸儿被几个壮汉左一巴掌右一巴掌啪啪啪打的头晕眼花,脸上火辣辣的疼,又觉得胸闷气短。于是不耐烦的挥舞着手中的烟杆子,把看热闹的村民都给赶走了。

    人一走,周家大院清静了下来。周翠花挺着大肚子,热情的帮忙拎东西,招呼赵有恒进堂屋坐。不知情的,还以为那是她娘家人呢。

    “瞧她那热乎劲儿!要让燕丫头舅舅知道,她险些把他侄女儿逼死,指不定怎么收拾她!”王芬兰撇撇嘴儿,拐了拐要去灶间给客人烧热水冲糖水的孙梅胳膊,“三弟妹死了都快十三年了,当年三弟妹死的时候赵家没来一个人,我还当赵家人都死绝了。这都过去这么多年了,怎么突然找上门来,还买这么多东西,要把人领走。你说奇怪不奇怪?”

    “不知道。”孙梅丢下三个字,就急冲冲的跑去灶房烧水去。

    “平时不是把燕丫头当成女儿一样疼,有啥好吃好喝的都先紧着她,怎么这回儿听见燕丫头要被领走了,连个声儿都不吭?”王芬兰见孙梅魂不守舍半天都没点着火,险些烧到自己手背的样子,心中奇怪,嘟囔了两句也没放在心上。

    从房梁上抓了两把自家晒的当零嘴儿的红薯干进小筲箕里,王芬兰转身去了堂屋。家里的孩子多,看见赵有恒拎的有糖,这会儿都在堂屋门口眼巴巴的瞅着。她得过去管管孩子,免得他们一个忍不住偷摸人家的糖,丢了老周家的脸!

    “燕丫头,你咋想的?”

    堂屋里,除了时不时叽歪两声的周翠花,屋里沉默的可怕。

    老周头一直吧唧着嘴抽着旱烟,周家三个儿子蹲在一边的板凳上,好奇的打量着赵有恒。

    赵有恒则笑眼咪咪的看着屋里的众人,一副好好先生,很好说话的样子。

    周老太太受不了这诡异的气氛,扭头拍了拍靠在她身上的周燕,“这个是小你舅舅,我从你娘带过来的照片上见过他。”

    “小舅舅好。”周燕抬起头冲着赵有恒笑了笑,接着又像没骨头似的靠在周老太太的肩膀上,“奶,我能咋想,我是周家的女儿,我干啥要跟着外人走,您舍得我走?”

    人心都是rou长的,纵然周家的日子比起后世来惨不忍睹,可这小半年的日子相处下来,周老太太是满心满眼儿的对周燕好。

    为了养好她的身子,周老太太把家里的两只母鸡都给杀了,还用自己的体己钱去别家买了许多鸡蛋与米面给她吃。更甚至三五不时背着背篓爬坡上坎,进山寻草药给她养血,为此还差点被那深山得野猪给刺伤……

    周燕并不是个铁石心肠的人,事实上她在后世也有个农村的奶奶,从小到大对她百般好。周老太太的样子,总是让她想起自己的奶奶,她曾在这半年的时间内,试着打听年轻时候奶奶的消息,可最终一无所获。

    有周老太太这么好的奶奶在,周燕才舍不得离开。况且还几个月三年大/饥/荒就要来了,她跟着舅舅进了城,到时候国家口粮补己不上,政府又不准逃荒,她不得活活饿死在城里!

    与其那样,她还不如呆在乡下想办法多存点粮食,也好让周家人渡过这个难关。

    先不说堂屋里一众人听到周燕的话做何反应,单周翠花一听周燕不去城里,当即跳脚起来:“你这死丫头片子!你是不是傻?城里多好!不愁吃不愁穿,就算不做活儿也饿不着肚子。运气好进了厂里当正式工,那就是铁饭碗,一辈子连带子女都是妥妥的商品粮!你要是留在村里,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整日累死累活,连累子女跟着你一起吃苦受累。你不为自己想,也得为你以后的儿女想想啊!”

    不得不说,周翠花的思想觉悟还是挺高的!虽然她不识字,平时也只从村里的大喇叭,和时常去镇上开会的老村长嘴里听到关于城里的消息。可这一点也不妨碍她的理解梦能力和上进心。

    在她的眼里,传说中的城里人,那是样样都好,不然怎么乡下人个个都想往城里跑,想在城里安家落户呢。

    尤其赵有恒带着这一大堆她们见都没见过的东西上门来,就更加坚定了她要做城里人的‘上进心’。

    她都盘算好了,她娘家有个侄子今年刚到十八,正好是说亲的年纪。周燕经由自杀之事,名声已经败坏,一般的人家根本不会娶她做儿媳妇。

    她就委屈侄子点,先让两个小年轻定亲,等周燕去了城里落户有工作后,再让侄子和周燕结婚。她再带着自个一家子投奔侄儿,当时让他想办法帮她们一家子在城里落户,那她以后就不用整日干活儿,舒舒服服的躺在家里等吃等喝就成了!

    她想的倒美好,却总忘记现实很残酷,尤其她还做了对不住周燕的事儿。

    王芬兰在她开口说话的时候就心里不爽,尽管心里一遍又一遍的告诫自己要顾及周家的脸面,可看她那颐指气使的嘚瑟模样,就忍不住倒豆子似的,把她险些逼死周燕的事儿一股脑儿的倒给赵有恒听。

    第4章 004

    一听侄女儿受了这么大的委屈,赵有恒说什么都要带周燕走。

    周老太太气的险些晕过去,家里七、八个孙儿孙女,她最疼周燕。这丫头打小没了爹娘,外家又了无音讯,周老太太怕她无人撑腰被人欺负,一直掏心掏肺的对她好。可以说,整个周家的小辈儿,谁都没有周燕受宠。

    今天瞧见老二媳妇急冲冲的把赵家人领进门,说是要带走燕丫头,周老太太是万分纠结。

    一方面,她也觉得城里好,燕丫头跟着她舅舅去城里铁定能享福。另一方面,她又舍不得,总觉得燕丫头一走,她就永远见不着她了。

    当听见周燕说要留下来的时候,她不由松了口气,还没来得及高兴呢,就被周翠花那喧宾夺主的话气的半饷都说不出话来。

    就你能耐!巴不得燕丫头如她爹一样一去不复返!

    见老太太气得不轻,心疼自个娘的周建立免不了又锤了周翠花一顿。她这才老实了,跑回屋里呜呜噎噎哭个不停。

    家里乱哄哄的一片,周燕看得头疼不已,再三跟赵有恒说明自己不想走,赵有恒苦劝了几句,最后落下一段话:“你不想跟我回去,那你跟我去县城看看你姥姥姥爷,舅妈表哥表姐总行吧。你娘死了这么多年,你姥姥日日盼她回家,盼的眼睛都快瞎了!这好不容易才找到你,你跟我去你姥姥家歇两天,陪她老人家说说话儿,也算是替你娘敬敬孝。”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尽管觉得这突然冒出来的舅舅热情的过份,周燕也不好拒绝,谁叫他是周家官方承认的正品舅舅呢。

    况且赵有恒又提及了赵家的一些事情和现在居住的住址,里面说到一个叫南昆市的地方,那是她在现代的奶奶,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周燕现代的奶奶是个苦命的女人,据附近的老邻居讲,她奶奶小时候丧父丧母,寄养在亲戚家,长到十七岁的时候被她坏脾气的爷爷相中。亲戚便拿了五块大洋,把奶奶卖给爷爷做了填房。

    她爷爷是个木匠,又会算命,被国家招去铁路局上班,奶奶嫁过去没多久,便随他去了南昆市,然后开始长达八年的苦命生活。

    周燕爷爷是那年代典型的渣男大男人主义,除了上班,回到家里什么都不做,心情不好就打老婆儿女。还要老婆端茶送水,跪着洗脚穿鞋。

    或许是战乱长期营养不良,又或许是自身的缘故,周燕奶奶嫁过去八年后才怀有身孕。这期间,她挨了无数老公和婆婆的混合毒打,旁人看不过去劝了无数次,这才让她堪堪保命,直到生下周燕大伯,日子才渐渐好转。

    在周燕的印象中,她的爷爷一直是个阴沉着脸,蹲在家里的板凳上,一边喝酒,一边骂人的酒疯子。

    得亏他死的早,在周燕五岁那年从山上摔下来死了,不然周燕一家子不得被他祸祸成什么样子。

    因此,刚知道自己穿越到1958年的时候,周燕就有想找到奶奶,改变奶奶命运的想法。

    所以,在征求周老太太的意见后,周燕决定跟赵有恒去县里玩几天,到时候再想办法去市里找找奶奶。

    一听周燕要去县里玩,从没有离开过镇上的几个小辈儿也吵吵闹闹的,说要跟着出去见见世面。

    周老太太板着脸呵斥了几句,瞧着赵有恒不像是生气的样子,心里着实放不下周燕跟他去县城,怕他把自个的宝贝丫头给拐了。犹豫了一下,也说自己想去县城见见世面。

    赵有恒心知周老太太是不放心自个儿,倒也没拒绝,横竖就是费几块钱的事儿。他是炼钢厂的干事,每月工资有三十八块五毛,从上水村对岸的月波镇坐车去县城,只要一块钱和介绍信,就算多去两人他也不会说什么。

    这事儿就这么敲定了,周老太太想着即将去县城开开眼界,心里甭提有多高兴,再三让赵有恒住两天再走,她也好给亲家整治点土特产,再去村委会开介绍信。

    赵有恒这次下乡来找周燕,是向厂里请假来的,时间不算充裕。本来他想当天就带人走,但看周老太太拿出一大麻袋红薯土豆,还有自家种的萝卜白菜等等,说是要带给亲家尝尝,到嘴的话便生生吞了回去。

    城里人不愁吃穿,人人都吃商品粮,说得好听,这其中的苦,也就他们才知道。

    每月定食定量,虽说家里每个人都有商品粮可领取,可是每个人能领的口粮都不一样。比如普通成年人,一般都是二十一斤,如果有工作,或者学历高,分功级往上涨粮。小孩儿则是从婴儿时期的三斤起步,每年一斤往上涨到二十一斤封顶。

    像赵有恒这样的厂委干事,每个月有四十五斤口粮指标,外加若干福利。如果他一个人紧巴巴得吃的话,那铁定是够了的。

    可这个时代的人们,人人都响应毛/主席的‘敌人杀我们一个,我们就生出千万个’的口号,又没有什么避孕措施,几乎每家每户儿女成群。

    如果是五岁以下的孩子倒也吃不了多少粮食,可五岁以上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胃口不是一般的好。尤其是十三四岁的半大孩子,一顿吃个一斤粮食也不是什么稀罕的事儿。

    纵然赵有恒有中高层的粮食指标,他老婆也在厂里上班。两人算是双职工,外加家里老两口子的粮食补贴家里的孩子。可依旧吃穿不饱,只能混合各种杂粮瓜果吃个半饱度日。

    这时期的杂粮和后世精加工的那些健康粗粮根本不是一个档次。一切以吃饱为目的,不能浪费半点粮食,大部分杂粮都是用高粱玉米不脱壳,加着米糠麦麸,各种庄稼藤蔓稻壳麦秸秆加工的杂粮。

    那杂粮吃进嘴里的口感,就跟吃了一捧沙似的割拉嗓子,吃一口就得喝一大口稀水粥。不然根本咽不下去,就算勉强咽下去了,也因为太过干硬,消化不良便秘,好几天拉不出屎。

    所以啊,这个时期的城里人,多少还是有些羡慕乡下人的。虽说他们穿用没有城里人好,也没多少精细粮食吃。可好歹他们自个儿有地,每年只要交完公家粮,剩下的粮食想怎么吃就怎么吃,闲暇的空地还能种些瓜果蔬菜搭配着粮食吃。

    哪像他们城里人,吃点瓜果蔬菜还得半夜排队,拿着户口和各种票证去抢购,买到手还不一定新鲜。更别提净吃红薯这类的粗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