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小说 - 都市小说 - 我有神珠可种田在线阅读 - 第14章 小说趣味的来源(三)

第14章 小说趣味的来源(三)

    第二节,小说设计的第二步。

    现代小说描述的是人物面临刺激因素时的反应和行动,这些行动被安排进一种带有转折点的格局当中。构筑小说中的转折点,是小说趣味的第三种来源。

    一,转折点的设计

    小说的转折点通常都会出现在小说的主体部分,也就是说,此时的小说已经进入了由一系列事件组成的叙事部分,在这一阶段当中,戏剧性场面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容。

    戏剧性场面,就是对主要人物在实现主要叙述目的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与冲突的描述。带有转折点的戏剧性场面是人物本质或命运出现转折的关键所在,也是人物在下一个阶段进入新的层次与情境的基础。它可以使主要人物与刺激因素的斗争水平在此后得以提高,也能使人物真相得到更深入的揭示,并且因为新悬念的产生而使读者的注意力得以保持。

    所以说,能够制造转折点的戏剧性场面是小说结构的重要支柱,是读者的注意力得以保持的加油站。

    去年我在《为了小说而学习》那篇短文中,曾粗略地谈过小说结构问题。也许有读者还记得,我曾将小说的基本结构逐级放大为遇合、交流、小情节、场面、戏剧性场面、幕结构和小说。通常,中短篇小说只是一幕结构,这样以来,带有转折点的戏剧性场面在其中的作用便非常突出了。

    先举个小例子,海明威的《弗郎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这是一部几乎包含了所有现代小说原素的中篇小说,与多数中短篇小说不同的是,它被设计成一幕半的结构,而多出来的那半幕,则发生在小说开篇之前。海明威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将那半幕部分,用回叙的手法放在了单幕剧的次高位置,也就是说,作家是有意选择了在这个位置上揭示出小说主要人物,也就是那位本性还不算太坏的富家子麦康伯先生,原来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胆小鬼,是文明社会中最常见的那种外强中干的人物——面对负伤的狮子,他逃跑了。这样以来,小说开端部分麦康伯太太对他的冷淡与职业猎手对他的鄙视也就得到了充分的解释,而主人公原本在自负掩盖之下的软弱也得到了证实,人物真相被部分地揭示。同时,这个戏剧性场面也使读者能够清楚地意识到,从这一刻起,故事和人物命运都发生了转折,这个被从小说开篇之前借来的戏剧性场面造成了故事和人物的转折点。

    海明威只用了一个戏剧性场面,不但造成转折点,还让它承担起如此众多的叙事任务,这就是才能,是小说在叙事简洁的同时得以保持内容丰富的高妙手段。由此看来,我们有必要清楚地记住,小说中任何一部分,哪怕仅仅是一个小情节,它起到的作用也绝不能是单一的,我们应该让进入叙事部分的任何内容都要同时承担起尽可能多的任务,并出色完成。

    显然,海明威的这个转折点是一种必要的设计,也只有这种通过精心设计的转折点才能达到最大的戏剧效果。那么,设计一个出色的转折点,又有哪些需要我们特别留意的内容呢?

    首先是主要人物,这涉及到人物塑造与人物真相的差别问题。十九世纪的小说家们在引导一个人物出场的时候,总是要将此人的相貌、服饰、家世、职业,甚至性格特征做一番臃长的说明,现代小说家已经将这项工作大大地简化了。但是,不论这个人物出场后被介绍乃至描绘了有多少,这都属于人物塑造的内容,就如同我们刚刚结识的一个新朋友,此时,我们绝不会认为已经很了解对方了,我们深知在这些显而易见的特征之下,他的内心深处必定隐藏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所以,小说家绝不能犯这种低级错误,用人物塑造代替人物真相,让主要人物从出场到结束始终如一,没有变化。

    除去故事本身之外,现代读者最关心的其实是人物真相,是主要人物在外表掩盖之下,骨子里到底是个什么货色,这也是小说家和读者的水平已经比十九世纪大幅度提高的表现。然而,在我们当代的汉语小说中,却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落后现象,就是由作者出面,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这个人物变化啦,你看他跟以前不一样啦,他的命运也随之转变啦。其实,这只是十七世纪小说初创时从说唱史诗中继承来的低级手段,早已被证明是笨拙而没有表现力的了。

    那么人物真相应该从哪里得到揭示呢?是转折点了这个机会。只有主要人物在追求主要叙述目的过程中受到重大挫折的时候,人物才会暴露出他的一部分真相,比如勇士内心深处的软弱、慈善家的吝啬与不道德、英雄品性中卑劣的成分或恶魔的情感中也有会被感动的可能等等。

    注意,这只是部分的真相,是转折点设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仅仅是小说多次转折之中的一次而已。任何一个人物,都是需要经过多次事件检验之后,才能够被人部分地认清的。如果要想完全彻底地认清一个人物,那是精神病医生的事,不是小说家的任务。小说家的工作是利用挖掘人物真相的过程,利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深层次悬念,保持住读者的注意力,来达到他在故事背后隐藏着的情感目的与思想目的。

    所以我们说,转折点的运用,是提高小说趣味性的有效手段,是技术。

    第二,除去人物真相之外,转折点在小说结构中的位置,也是需要小说家精心设计的内容。

    早期的小说家们认为,小说是时间性的叙事艺术,它是一个线性的叙事过程,表现在一个时段之内发生的事件。而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对此有所发展,他们认为小说中线性的时间早已腐朽了,当代的小说艺术已经进步为文字的空间艺术。

    我本人并不反对“小说是文字的空间艺术”这种说法,但是,我并不认为这是对传统小说技术的革命或者反叛,我只认为这是小说技术发展的途径之一,是小说技术大树上新生的枝叶,而绝非一株新树。因为,小说发展到今天,故事依旧是它的本源,不论新技术尝试者怎样变换小说形式,故事仍然会以各种不同的形态存在其中,没有故事原素和叙事明晰性的小说,至少今天的读者还无法接受。

    那么,在叙事性的小说当中,我们应该把作用巨大的转折点放在什么位置呢?在中短篇小说中,最容易被人接受的办法,就是将第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作为次高放在小说进程的23或45处。

    有的人说,他喜欢在小说一开篇便制造一个或几个高点,而且读者也很欢迎。小说的结构没有一定之规,在掌握了小说设计原理之后,我们确实需要有创造性的发挥,没有创造性只能是平庸的表现,也无法赢得真正的读者。然而,小说的转折点虽然必定是高点,但并不是所有的高点都能成为转折点,只有那些揭示了人物真相,同时使人物的本质或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的戏剧性的高点才能够被称为转折点。而一个转折点的出现,首先是意味着小说前一阶段的内容告一段落,同时,它也标志着主要人物即将进入一个更高层次,进入更痛苦或更危险的对主要叙述目的的追求阶段。因此,在一部中短篇小说中虽然可能会出现许多推动情节的转折,但不可能也不应该有太多的转折点。当然了,在中短篇小说中也不应该有太多的高点,太多的高点就意味着没有高点,而没有充分准备的高点还不如没有高点。

    我们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中短篇小说的篇幅中没有多余的空间,它不是长篇小说,不允许在充分叙事的前提下安排过多的转折点,除非要像当代汉语小说中常见的那样,用故事梗概般的强叙述来代替描绘,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内容丰富了,“高点迭起”,其实内中每一部分都很薄弱,很乏味。

    我们将第一个主要的转折点作为次高点放在小说的后半部分,这是因为在前半段的开端和主体部分里,我们已经利用了所有的手段(故事情境、主要叙述目的、人物塑造、说明性材料、一部分叙事情节等等),完全彻底地吸引住了读者,他们的注意力已经从被情节的吸引进步到被人物真相所吸引。读者这种对人物真相的好奇心,是小说家前半段叙事成功的标志之一。同时,那位在前半段被我们塑造完成的主要人物,此刻也已经满足不了事件进程的需要,小说家只有给这个人物身上注入新鲜的内容(不论是性格的,道德的,还是本质的或命运的),才能使他进入一个更高层次的斗争阶段,才能使小说对生活本质的揭示进入更高的水平,才能让小说家的认知能力和独特思想得到高于读者的表现机会。同时,这也是对小说结尾处更大的高点、更深刻的揭示和更本质的转折所做的充分准备。

    话说到此处,我们就有必要研究一下,形成转折点需要有哪些必备的条件。

    其实,小说中的每一个戏剧性场面,每一次主要人物与刺激因素的冲突都会对情节发展与人物本身造成部分的转折,没有发生转折的戏剧性冲突只是在浪费篇幅和时间,是结构臃肿和小说家技术不精的表现。但是,这种相对细微的转折只是事件发展所必须的推动力之一,是情节性推动。能够真正给小说进程带来强有力推动的,是对人物真相的揭示,是人物本质的转折。这样以来,就需要有经过充分准备的转折点来揭示人物真相,使人物本质而非仅仅是事件发生重大的转折。

    所以,我们要指出的是,形成转折点的第一个条件便是主要人物面临重大选择。

    海明威让麦康伯先生面临的第一个重大选择,是在他深知即将失去妻子(也包括所有人)对他必要的尊重时,选择了表现勇敢的方式来挽救自己,结果他却不由自主地逃跑了。于是,主要人物与刺激因素(麦康伯太太)之间裂开了一道鸿沟,麦康伯先生在商业社会中伪装出来的一切优良品质被这次“逃跑”击得粉碎,他身上最后的一点点尊严也因此而被剥夺了。由此看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选择是揭示人物真相的重要手段。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也总是要在面临选择时才会暴露他真实的内心和品质。那么,在小说当中我们应当给主要人物设计什么样的选择呢?其实,效果最强烈,对人物揭示最深刻的选择便是我们常说的“两难的选择”。只有人物在面临艰难的“两害相权”或“两利相权”时,才不得不揭去伪装,露出真相。“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选择意味着权衡、明智或退缩、畏惧,而“两害相权取其重”则意味着糊涂、愚蠢或者勇气和“义”。

    形成转折点的第二个条件,是转折产生于人物的行动之中。没有读者会喜欢被动的主要人物,也很少有成功的小说中主要人物是完全的被动人物。不论人物的性格怎么样,在主要叙述目的阐明之后,他都必须得行动起来。也许最初他是被迫的反应,但在转折点上他必须是主动行动,并且因此遭受到重大挫折。这是因为,对打击做出被动的反应只能引起读者低级的怜悯,而主动进取造成的失败却能产生悲壮,能够使读者得到情感的满足,并产生移情作用。

    形成转折点的第三个条件,是必须要为转折点的来临做好充分的准备。稍微有一点小说创作经验的人都知道,戏剧性的高点不是凭空而来的,那是小说家与读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样,在高点处的转折点则更是需要读者的充分理解和认同。如果在此之前我们没有做好合理化的工作,没有使读者认同小说的真实性,那么,这个转折点就会因为读者的怀疑而失去必须要产生的情感效果。同样,如果对主要人物的描绘和揭示没有达到产生本质性转折的强烈需求,只是由小说家插手硬生生地给主要人物来一个大转弯,这必然会违背生活的常理,读者也就自然会对小说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要知道,小说家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小心地培养并维护读者对我们的信任,而不单单是在转折点上,读者一旦对小说的真实性产生怀疑,我们便会失去一切。看看《西游记》和《哈利·波特》是怎样被制造出真实性的吧,像“神怪”这么困难的题材尚且有人取得成功,何况是描绘人类生活?顺便说一句,赢得读者信任最重要的手段是生活化、细节化和人性化,小说家应该充分地掌握并运用“世故”这一内含丰富的社会学问,把讲述的一切“弄假成真”。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产生转折点所必须的几个条件,那么,转折点所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又有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