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小说 - 历史小说 - 我在红楼修文物在线阅读 - 第129节

第129节

    石咏点点头,这样的事也常有,他虽然被弘历唤作“师父”,但时常也只有他等弘历,没有弘历恭候他的道理。

    他在书房中一面等候,一面想着心事。若照十三阿哥所暗示的,必是已经有人注意到他对弘历的教导与“关照”,以及弘历因此在雍亲王跟前的得脸。但是学书这种事,又并非正经开蒙,石咏原本就打算只教两年,就从雍亲王府抽身的,如今看来,这一淌浑水,更是莫要多趟的才好。

    石咏正想着,忽听身后一声轻咳。他一转身,见到个十来岁的锦衣少年,立在自己身后。

    “你就是石咏?”

    清脆的童音,配上高高在上的口吻,便是十足的怪异。

    石咏仔细打量面前这个锦衣玉带的小小少年,只见他有着爱新觉罗家常见的瓜子脸,眉眼细细,模样甚是清俊,只是两片薄薄的嘴唇使劲儿抿着,便透出十分的倨傲。

    “是,我是石咏。”

    石咏大致猜到来人是谁了,因此这话他回得没有半分脾气。

    少年背后还跟着一名太监,此刻尖声道:“怎么,见了三阿哥,竟然不知道行礼吗?”

    果然是三阿哥弘时。

    石咏此刻忍着气,翻下袖口,规规矩矩地打了个千儿下去,口中称:“见过三阿哥。”

    在这个时空混,他行礼行得次数也不少,可这一回是真正瞬间便觉得憋屈。

    此前他见弘历阿哥也需要上前行礼,但是弘历每一次都会偏过身,不受他的礼,以示尊敬两人之间的“师徒之谊”。可是眼前弘时却大喇喇地受了,待石咏礼毕,这才颇具威势地摆摆手,说:“免礼吧!”

    石咏一阵无语,但想他又何必跟个孩子一般见识,当即顺势起身,立在弘时跟前,柔声问:“三阿哥到此,不知有何指教?”

    弘时目光犀利,紧紧地盯着石咏,上下打量着,眼里露出些许诧异,似乎没想到石咏竟然如此年轻。片刻后他竟然也放缓了语气,故作和蔼地问:“听闻石先生一直在指点四弟学书,不知石先生师从何人,竟有这底气,到雍王府来指点书法之道?”

    石咏听他一副“就凭你”的口气,感觉这大约是来找茬儿的,当即应道:“书法一道,钟张羲献、颜欧柳赵、苏黄米蔡,无一不可为师。”

    弘时:……口气好大!

    “然而卑职到此,绝不敢称‘指点’,只是将以前自己学书的心得与四阿哥稍许分享一二,帮助四阿哥打好基础,将来四阿哥师从名家之际,可以省些心力,事半功倍。”

    他前半句答得傲岸,将弘时唬得一愣一愣的,后半句又很谦卑,将自己的姿态放得极低,弘时抬起眼,盯着石咏,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发作他。

    其实今日弘时过来,却是侧福晋李氏提点,要弘时见见石咏,聊几句,问问石咏愿不愿意也指点指点他。可是弘时见到石咏,第一句话就说拧巴了,再加上弘时本就不忿阿玛夸奖四弟,他对石咏也始终闷着一股无名之火。

    “既然如此,若是弘时诚心求教,石先生可愿也指点我一二?”弘时忍着气问。

    石咏点点头:“只要三阿哥不嫌弃。”

    弘时着实没想到石咏竟然答得那样干脆,态度坦坦荡荡,全无藏私的意思,似乎对于教三阿哥还是四阿哥全然无所谓,一时便微微发怔。

    只听石咏接着又解释:“卑职教四阿哥的,主要是执笔的姿态,悬腕的角度,运笔的力道,用墨的方法,并由四阿哥练习正楷笔划的各类笔势,由卑职点评。三阿哥若是在这其中有任何不解之处,皆可提出,卑职自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弘时一怔,他心头唯一的问题,就是字丑讨不了自家老爹欢心怎么办。至于他自己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他也并不十分清楚,所以此刻也不知该怎么请教石咏。

    一想到这里,弘时立即烦躁起来,心想,四弟所学,明明都是刚刚启蒙时人人都学过的内容,也未见有多深奥,自己身边有那许多饱学的宿儒、书法的名家在帮辅,又何必来求眼前这年轻人?

    弘时一时心里暗暗埋怨李氏,心想额娘实在是耳根子浅,听风就是雨。

    当下他冷着脸道:“罢了!我也没这许多功夫,今日不过随便来看看,石先生既然教着四弟,便请好好教下去吧!”

    说毕他一转身,就从那小书房里迈步出来,出来的时候正看见弘历候在书房外,向自己躬身俯首相送。弘时登时便低低地哼了一声:“马屁精的师父,不过是大马屁精罢了!”

    这话刚巧被弘历听到,他只眼光茫然地望着弘时的背影,似乎全然不解这话的意思。

    可是王府里长大的孩子,谁会真不懂这些个?弘时不过是在讽刺弘历故意用石板习字,迎合雍亲王的节俭作风,顺带饶上石咏,说是石咏指点的弘历罢了。

    石咏丝毫没听见这话,但是他望着弘时的背影,也挺替他惋惜的。

    石咏并不认为自己的字会比那些苦练多年的读书人写得好多少,但是他有一项长处:比起那些一把胡子的饱学宿儒和书法名家,他更清楚初学书法时的“痛点”,也晓得怎样一一克服。当初教石喻的时候,他就曾一一验证了这些“教学方法”,待到现在教弘历,更是驾轻就熟。

    眼下弘时十来岁,习字约有三四年了,若说写出来的字不美观,大多与用笔方法姿态不正确有关。坏习惯从现在开始掰,兴许还能掰过来,但若是再这样一直持续下去,再要挽回便难了。

    弘时这个孩子,据史载,二十出头的时候就因为年少放纵,行事不谨慎,被父亲削去了宗籍,年纪轻轻便亡故了,死因据说是意外,也有人将这推到雍正头上,说是雍正杀子为弘历铺路来着。

    石咏一向觉得,历史上有的是意外与巧合,可是大多数意外与巧合背后,都有其必然原因,即便历史上有一两个节点发生改变,但是历史前进的大方向却不会发生偏差。

    就如眼前弘时的个性,依石咏之见,怕是绝难讨好了雍亲王去。这个孩子尖锐、急躁而不知轻重,搁在外表温和谦逊的弘历身边,实在是差别明显,叫人没法儿喜欢。

    一时弘历进来,与石咏见礼。弘历敛下眼帘问:“师父可好?”

    石咏随口道:“师父很好,来,让师父看看你前些时候的功课做得如何了。”

    弘历当即扭头看看跟来的随身内侍,那小太监立即将手中拎着的一大包东西提至桌面上,随即手脚麻利地将里面的文房四宝、磁盒水丞,并一片薄薄的青石板取出来。

    于此同时,石咏则从自己随身带着的褡裢里取出厚厚一卷雪浪纸出来,对弘历说:“从今儿起,咱们在这纸上练习。”

    弘历闻言有点诧异,抬起头望着石咏,那眼神似乎在问:难道不怕抛费了好纸?

    石咏郑重地说:“四阿哥,此前你已将运笔之法练得很扎实,从今往后,可以多多在纸上练习。这种雪浪纸又大又托色,写字画写意画都是好的,四阿哥不妨从这种纸张开始练起,熟悉熟悉纸对水与墨的吸收,真正驾驭了纸张、水和墨的关系,才能确保你能写出好字。”

    弘历一对黑白分明的眼仁盯着石咏,片刻间没说话,眼神之中,竟然有一点犹豫。

    而石咏与弘历,好歹也相处了大半年了,这孩子虽然自小长在王府,比寻常五六岁的孩子更多一份心思深沉,可是他的一心一念却也瞒不过石咏。

    石咏知道他心底有疑问:既然上回雍亲王见他用石板习字,开口赞了他,足见此举是得父王欢心的,到了这时又何必要换?

    弘历的眉头亦微不可察地皱了皱,似是想起了刚刚离去的弘时:难道这位师父是在忌惮三哥?可这雪浪纸偏又是石咏事先就准备好了才带来的,足以证明师父早有准备,不是什么临时起意。

    于是,弘历咬咬下唇,实在没忍住,开口问:“师父,这种纸很贵吧!”

    石咏心想:是挺贵的,买的时候他还有点儿心疼。

    然而他却开口说:“记得师父以前教过你的吗?只要你预先将怎么下笔、怎么运笔都想好了,然后集中精神,不要草率下笔,就不会轻易抛费纸张。”

    “说实话,这世上的好纸多了去了,雪浪纸不过其中一种,”石咏想了想说,“只有你见识过真正好的,才知道该如何善用、如何珍惜。”

    这话却不好懂,弘历望着石咏,眼睫毛一上一下地刷啊刷啊刷。

    然而石咏此次却是有备而来,他早就想好了,要从小处着手,让弘历真正见识一些“好”东西。

    此前他教弘历,只觉得这个弘历是个从小知道俭省的好孩子,得知雍亲王对弘历的那一番赞誉之后,他也不过认为,弘历长在王府里,难免心智早熟,晓得投其父雍亲王所好,不是什么稀罕事。

    直到有一天,他突然觉得,弘历的审美,可能真的有点儿问题。

    第154章

    那天天气转凉, 王府里各处按旧例都烧了炭,但因雍亲王府从上至下都安了玻璃窗子, 没那么快冷下来, 屋子里便温暖如春。

    弘历一进书房, 就顺手将外面的大衣裳脱下来, 露出腰间佩着的一个小荷包。这荷包配色极为艳丽而大胆,似乎是好几种不同花色的织缎料子拼凑起来的,石咏忍不住便多看了一眼。

    弘历一下子伸手将这荷包按住了, 涨红了脸, 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这是额娘做的,怕是入不了师父的眼。”

    石咏对于各种审美一向宽容, 无论是错彩镂金、还是出水芙蓉, 他认为各有各的好看,当下便笑道:“很好看啊!”

    弘历却始终伸手将那荷包捂住, 转过身去不欲石咏看见, 口中道:“不不不, 还是阿玛平素所佩的那一种荷包好看。”

    雍亲王戴的佩饰,石咏无聊且大胆的时候也看过一两眼,晓得都是纯色的, 石青、宝蓝、檀色……但是织料大多都有暗纹, 只有当光线折射的时候,偶然能叫人瞥见上面细致的纹样,团花、折枝、锦群……

    石咏有时会很好奇雍亲王这种文雅、素静、精细的审美究竟从何而来,但想这一位年幼时曾被先佟皇后养在膝下, 这世上的好东西大约他见过不少。其次雍亲王长久以来一直混在夺嫡圈的外围,自称淡泊名利,又时常礼佛参禅,且不论他此举究竟是出于本心,还是为了掩盖自己对权位的向往,总之雍亲王的确便是这样一个风格。

    然而弘历的反应却叫石咏明白了一件事,这个雪团子,自小受到来自父母双方的影响,一方面他的生母钮钴禄氏份位不高,但是慈爱温柔,做出来的佩饰深受弘历的喜爱;另一方面弘历又从小便“知道”其父雍亲王一向所喜的那种风格才是真正“好看”的。因此弘历始终身处两种不同的风格之间,他幼年时所培养起来的审美是一种撕裂式的,一半来自母亲,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是天然所喜,一半则是被迫爱上。身处王府,弘历小小年纪,竟没法儿对自己的喜好不加掩饰。

    到这里,石咏忽然有些理解弘历性格的成因。这世上有两种人生轨迹,一种是像贾宝玉那样的,曾经富贵半生,好东西见识过无数,到后半生家业凋零,潦倒之际,依旧无法改变昔日的审美与眼界。

    另一种人生,大约便如弘历这般,幼时活得小心翼翼,直到得了皇祖父的青目,才终于能抬起头来做人,一旦自己登上大位,无人再压在他头上,便像是患了收集癖一样,不仅将历朝历代的好东西都收罗至名下,并且一定要刻上自己的印记;同时他幼时曾经深深烙印心底的,母亲留给他的影响,便再也不加抑制地释放出来。

    于是后人才有了对乾隆“农家乐审美”的评价。

    石咏一旦想明白了这一点,便大致知道这孩子的性子该怎么掰了。

    他也开始反思,弟弟石喻当初用青石板练字,的确是家境贫寒,不得已而为之;而雍亲王府的四阿哥也这样做,是否有些过了?便难怪有人背后放话,说自己指点四阿哥,去讨雍亲王的欢心。

    于是石咏便干脆自掏腰包,买了些用来习字最好的纸,美其名曰掌握纸张与墨色的用法,其实是想借这个机会,不再让弘历只晓得一味俭省了,他反其道行之,让弘历能拓宽眼界,更多见识一些好东西。这雪浪纸得二两银子方得一刀,可正如石咏所说,弘历一旦见识了,用过了,方知这东西的好处,也方能更为珍惜。

    想到这儿,石咏很是郑重地交待弘历:“四阿哥日后须记住一点,学书是如此,为人也是如此,眼界与胸怀,将决定一个人最终能走至何处。”

    弘历不过是个五六岁的孩子,哪里能听得懂石咏话里的深意,当下似懂非懂地点了头。

    然而雍亲王府就这巴掌大点儿的地方,雍亲王又将自己的地盘打理得像铁桶一样,今天在书房里,弘时阿哥与弘历阿哥与石咏之间的对答,在傍晚之前,已经一条条全部记录在案,送到了雍亲王手里。

    “弘时这……”雍亲王见了弘时那句“马屁精的师父不过是大马屁精”罢了,只丝丝地冷笑。他原先也想过石咏教弘历用青石板练字,是不是也有“投己所好”之嫌,可是他随即打听到,石咏的弟弟石喻,年幼的时候,也是这样练的。

    “这小子自己不愿放下身段请人指点,到头来便也怪不了别人。”雍亲王的评价,没有对自己的儿子表示分毫的同情。

    待看到石咏说起,“只有见识过真正好的,才知道该如何善用”,又见他说起眼界与胸怀,到此时,雍亲王那张万年冰山脸上才真正有些动容。

    “知道了!”雍亲王点点头将密报撂下,想了想吩咐,“去库房看看,有没有适合写字的纸张。王府阿哥,断没有学写字无纸可用的道理。要好些的,能托色的最好,不要落笔太涩的,赵孟頫所喜的那等就太寡淡了。”

    王府管事听说了,恭敬应下,可是心里却在想,这好像和您以前吩咐的,有点儿不大一样啊。

    进了十一月之后,天气越发寒冷。这日石咏下衙回来之后,听李寿说汤金扬已经将前日里放大镜的账和银子都送了过来。石咏得知这位“汤裱褙”在琉璃厂大街上“松竹斋”相候,便亲自过去,将早先答应给汤金扬的抽成给他送去。

    一揭“松竹斋”的帘子,石咏见屋内聚了几人,正在指点说着些什么。石咏一怔,当即招呼:“克柔兄,你也来京了?”

    松竹斋上至老板,下至掌柜伙计,都与石咏相熟,此刻听石咏如此亲切地招呼店内穿着最为朴素的一名布衣书生,都大为惊异。白老板咬着舌头问:“石大人……您,您认得这位……”

    那名布衣书生正是扬州郑燮,听见有人唤自己“克柔”,已经面带惊异,转过身来。俗语说,“养移体、居移气”,石咏为官已有几年,绝非当初初出茅庐时那般年轻稚嫩的模样。此外,他此前面颊上受过伤,如今固然已经疤痕淡去,可是却令他的面庞看上去多多少少有些不同。因此郑燮一时半会儿没有马上认出来,直到白老板打了一声招呼之后,一时才恍然大悟,赶紧躬身行礼,口中道:“石……石大人……”

    “克柔兄是什么时候到京城来的?怎么也不使人来招呼一声?”石咏记得他当初离开扬州之前,曾经给郑燮留过地址,邀他上京之时来自家小坐。

    郑燮面带尴尬,半日方道:“学生……学生谢过大人体恤……”

    他口称“学生”,石咏想起旧事,赶紧问:“克柔兄当日一定是高中了吧!”

    郑燮连连点头,石咏当即大喜。

    当日石咏离开扬州时,曾经对郑燮说过,他那一科是必中的。中国古代美术史诚不我欺,郑燮弱冠时中秀才,果然便是当年扬州那次科考。

    郑燮见了石咏的欢喜,心里也有些感动。然而他取中生员之后,再下场乡试,却并不顺利,未能中举。他心中烦闷无已,想出来散散心,加之又慕京城文风鼎盛,人物风流,便携家眷上京来看看。

    但是他进京没几日,便觉出手头拮据,不得已,便到琉璃厂来卖画,顺便还想买些纸回去,回去多作些画。

    石咏替郑燮感到无限欢喜,听郑燮又叫自己“大人”,连忙摇手道:“别,千万别,克柔兄叫我茂行就成。”

    石咏这话一出口,旁边白老板、杨掌柜,并汤金扬的脸色就全变了。

    他们可没想到郑燮这么个带着南方口音的穷秀才竟然是认得石咏的,更没想到石咏竟会待对方如此亲近,宛若已经相识多年的好友。

    而他们几个刚才好像,正准备联手坑郑燮一把。

    石咏很快也意识到郑燮过来松竹斋是来卖画的,见杨掌柜面前的红檀木方桌上铺着一副画在宣纸上,尚未装裱的“竹石图”。

    “克柔兄的画艺又有进益了,”石咏美滋滋地看着,心里在暗自掂量这样一副郑板桥的真迹在后世拍卖会上能卖多少银钱。

    他随口问杨掌柜,“这样一幅竹石图,贵店多少钱收?”

    旁边郑燮接口:“六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