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小说 - 其他小说 - 许仙志(南宫絮玉四改补章节完美版)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912

分卷阅读912

    子,但她分明看到了种种不祥之兆。

    鱼玄机神色的变化自然逃不过潘玉的眼睛,便连许仙也感觉出了异样,“怎么了?”

    鱼玄机也不隐瞒,苦笑着道出自己所见。

    潘玉惊奇的打量周身,却不见鱼玄机所说的紫气,“汉文?”

    许仙将潘玉上下打量了一番,却只见她唇如涂朱,眸若点漆,鬓似蝉翼,窈窕美人如玉。虽做男装打扮,金冠束发,玉带缠腰,却更显得倜傥风流,别有一番韵致。这番姿态,只让人如赏美景,忍不住流连其中,忘了本来心念。

    直到鱼玄机轻咳一声,轻微抗议这两个人在自己的地盘上眉目传情。

    许仙用上了灵力,对鱼玄机所说的紫气也只是依稀略有所感,他真正看到过的气运就是金銮殿上那恢弘的金龙。

    鱼玄机道:“汉文未曾修习过术数之道,看不到也不奇怪。”

    望气之术本就是术数之道的入门,只能够看到简单的吉凶贵贱,但却看不到更加细微的东西。比如赌博之时,能够隐约的预见输赢,做到趋吉避凶,却无法猜出每一局的胜败。而如鱼玄机般精深此道者,几能洞彻所有已发生、正在发生与未发生之事,此中差距不可以道里计。

    潘玉好奇的道:“你是说,如果真的天下大乱,我会做皇帝?”

    “自然不是,你有气运,他人也有气运,天下大事,既有天命,也有人事。如今的人皇直接关系亿万众生,其中机关重重、变数之多不可胜数,任凭多高的术数也难以算尽,所以只可登高望天子之气却是无法准确的道出谁人会是天子,当然,如果真的有人能够穷尽一切因由,也能看到那确定不移的命运,只是可惜、可惜……”

    这是一道所有精通术数者,都望而却步的难题。

    但气数也并非无用,而是“幸运”这虚无缥缈之物的另一种形态。虽然不能保证在赌博时必胜,但总是容易抓上一手好牌的,便是遇到大灾大厄,也能逢凶化吉。历史上诸多成就王图霸业之人,几乎都曾无数次深陷死地,却总能以不可思议的方式逃出生天。

    潘玉也不失望,反而越发的神采奕奕,或者说每一个帝王成就伟业之前,总少不了一两个神棍来为他们增添自信力的。

    许仙低声念叨,“乐天安命!”穿越到此间十几年,识字习文,对于命运长河改变的那一段历史,他当然不会没有了解,正是应在三国。诸葛孔明的寿命比之他原本的历史延长了一纪,也就是十二年,并最终用这十二载春秋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壮举,原本那个扶不起的阿斗刘禅,将国号继续延续为汉,用一个崭新的朝代将汉朝延续到六百年,而他所使用的年号便为“安乐”二字。

    却永远不会再是那个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安乐公”,而是取“乐天安命”这样受命于天的豪情,与“天下百姓安乐”这样恢弘的大义。这位安乐皇帝用人不疑,将大权尽赋诸葛之手,后人称他能够一统天下只做了一件事——“不掣肘”,但是单凭这三个字就是无数君王做不到的,并让他成了史上有名的明君。

    而他也从不居功,只说“天赐承相,要联做一个安乐皇帝”,开明之处比起唐太宗都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后休养生息,恢复国力,数代之后,天下便迎来新的盛世,取代了那个两晋南北朝的乱世,消饵五胡乱华的惨剧。

    许仙也曾为此唏嘘不已,但也并不觉得奇怪,历史为胜者所书写,败者不是昏庸就是残暴。隋炀帝如果三征高丽成功,也难免成为千古明君。项羽鸿门宴杀掉刘邦,刘邦就还只是那个小人。

    世人也总以成败论英雄,事实上,在那命运的偶然之外,这些人物的真实面目,早就变得模糊不清。

    留下“乐不思蜀”成语的阿斗,人人皆知其昏庸无能,但他到底昏庸无能在何处,又有几个人说得明白呢?

    最终能够在生性多疑的司马昭手下逃得性命,只要数数历代亡国之君的悲剧,就该知道这是怎样了不起的伟业了。就算没在写下“春花秋月何时了”这样的佳句后死于非命,怕也会在“寂寞空虚冷”里忧郁而终。

    而刘禅最终能够以富家翁的身份寿终正寝,还比司马昭多活了整整十年,这需要的已不仅仅是政治上的明智,更需要乐天安命的达观。

    他所差的,或许也只是那么一点点气运。

    第六卷伊人倚红妆第二百五十三章花果

    而在这方世界里,刘禅终于得到了这份气运,让这本书也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诸葛卧龙延寿一纪十二年后归天,入帝陵,葬于昭烈皇帝刘备之墓侧,完成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承诺,也改变了整个天下的局势、历史的走向,算得上一只强有力的蝴蝶,成就了千古名臣的伟业,天下读书人的楷模。

    许仙虽不知道到底是怎样改变的历史,但这样的历史对于天下人来说,显然比原来那个要好得多。如非三国前半部分的历史同原来一模一样,后来也没造出玻璃和钢铁,许仙简直要怀疑这个诸葛孔明也是个像他一样的穿越者。

    “这不是挺好的吗?”

    “是啊!”鱼玄机微笑点头。

    许仙望着那笑容,散发着洞彻觉悟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