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你猜。”刘协忽然来了兴趣,逗伏寿道。 伏寿一时茫然,过了一会儿,强笑道:“陛下欲中兴大汉,自然当从圣人经籍中求索。至于是哪一部经籍,臣妾却猜不出来。” 刘协摇摇头。 儒家经典能救国吗?悬!就算不像后世一样将所有责任都推到儒家文化头上,至少有一点可以确认,儒家文化不能治乱。 读《孝经》退敌终究只是狂士之言,连儒生都不信的。 伏寿又道:“乱世当用兵,陛下莫非欲读孙吴兵法?” 刘协思索片刻,还是摇了摇头。 兵法的确要读,但现在却不是读兵法的时候。捧着兵法读一遍就能克敌制胜,那只是小说里的桥段,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与其读兵法,不如走访各营,与诸将商讨战术方案来得实在。 伏寿不知所措。这两个答案是她能想得出来的最好答案,除此之外,她真不知道此时此刻,刘协想读什么书。 刘协沉思片刻,忽然说道:“你是琅琊人,可曾听说过于吉?” “自然听说过,于吉可是活神仙。”伏寿灵机一动,恍然大悟。“陛下欲读《太平经》?” “聪明。”刘协笑了。 “可《太平经》是朝廷禁绝之书,宫里没有,民间也没有流传。”伏寿皱着眉,想了一会儿。“臣妾以为,陛下与其读《太平经》,不如读《老子》。据说蛾贼、米贼都以老子为宗,大同而小异。” 刘协诧异地看着伏寿。“蛾贼?” 伏寿吐吐舌头。“平时习惯了,臣妾一时口滑,请陛下恕罪。” 刘协暗自叹了一口气,没有多说什么。称黄巾为蛾贼不是伏寿一个人的习惯,朝廷中比比皆是,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看不起杨奉更甚至李傕、郭汜。 想以黄巾为中兴之本,这个观念必须改变。 “皇后,过来坐。”刘协招招手,示意伏寿坐近些。“朕和你说说话。” 伏寿受宠若惊,小心翼翼地在刘协身边坐下,虽然刚刚擦洗过,刘协身上依然散发着充满荷尔蒙的汗味。伏寿小脸通红,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刘协伸手,轻轻揽住伏寿的肩膀。“皇后,你说,黄巾真是大汉倾覆的罪魁祸首吗?” 第十章 近水楼台 “难道……不是?”伏寿不解的仰起头,眼神茫然。 “你想想,黄巾之前,有多少……”刘协的思维出现了一刹那的混乱,斟酌了一下后,还是选择了一个更适合他此刻身份的字眼。“……叛乱?” 伏寿倚在刘协肩上,咬着青葱一般的指尖,想了想。“陛下说得是,黄巾之前,叛乱便如野火,时时有之。臣妾儿时常听父亲说起泰山贼,好像几十年了,还没清剿干净。” “清剿不过是扬汤止沸,治标不治本。” “那本又是什么?” “在你看来,泰山贼也好,黄巾也罢,都是一些什么人?” “不是为非作歹的贼寇吗?” 刘协忽然有些后悔。 和伏寿这样一个含着金汤匙出生,不知人间疾苦的小姑娘谈这些是不是对牛谈琴? 这种事,也许只有被西凉乱兵劫掠,经历过生死的唐姬才有切身体会。 见刘协不说话,伏寿心中不安,坐直了身体。 “陛下?” 刘协吁了一口气,苦笑道:“如果他们天生就是为非作歹的贼寇,大汉还有中兴的意义吗?” 伏寿自知失言,抿着嘴唇,一声不吭。 刘协也觉得无趣,拍拍伏寿的肩膀。“你先休息吧,朕再看些文书。” 伏寿应了一声,起身进了内帐。刘协虽然没有亲眼看到,也知道她并没有躺下休息,而是坐在榻边,静静地等着他。 对她来说,此刻最大的心愿或许就是生个皇子,坐稳这皇后之位。 只是此时此刻,他真没这个心思。 大厦将倾,哪有心思传宗接代,生个儿子当俘虏吗? 刘协在脑子里盘点了一下身边的近侍,决定找钟繇问些事件。 他之所以坚决要离开长安,返回洛阳,不惜绝食以表决心,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曹cao派人来迎朝廷回洛阳,钟繇、丁冲则是中间联络人。 天呈异象之后,他闭门养病,这些天一直没有召见钟繇。 他起身出帐,四下里看了一眼,向紧临的帐篷走了过去。 黄门侍郎钟繇正坐在帐中,听到脚步声,抬头一看,见是天子,连忙起身行礼。 “陛下。” 刘协进了帐,低头看了一眼案上的书简。“可有兖州消息?” “有。”钟繇连忙从案上翻捡出一份文书,双手递了过来。“曹cao击走吕布,兖州将定,唯雍丘未下。” 刘协大略翻看了一遍,还给钟繇,又问了些冀州、幽州的情况。 总体而言,关东还在混战,袁绍虽然占了些上风,离称霸河北还有一段距离。 大汉还可以抢救一下。 “朕听说,你和荀攸很亲近?” 钟繇愣了一下,随即点头称是。“如陛下如言,臣与荀攸既是乡里,又志趣相投,一直很亲近。” “他在哪儿?” “他赴蜀郡太守任,因道路不通,眼下暂驻荆州。” “你代朕拟一份诏书,召他急赴行在。”刘协想了想,又道:“多事之秋,正是才智之士用武之时,岂可偏居巴蜀,作壁上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