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页
阿敏见多尔衮挣脱开来,更是大怒:“好你个多尔衮,竟敢跟我作对!你当我收拾不了你?!” 第24章 多尔衮在阿敏面前倒不耐烦像在皇太极面前那样装了,只淡淡说道:“阿敏哥哥说的话我可听不懂,我不过是支持大汗的决定,怎么就说我和阿敏哥哥作对了呢?” “你少和我耍嘴皮子,”阿敏厉色道:“多尔衮,你最好别再落到我手里!” 多尔衮笑了起来:“阿敏哥哥这个‘再’字用得精辟。”要是阿敏不说,重生的多尔衮几乎都忘了,十六岁的他差点死在征讨察哈尔的战场上,就是因为阿敏在背后故意使坏,而且还一点都没掩饰——阿敏甚至就敢直接和皇太极说要弄死他多尔衮!好个阿敏,不但害了多尔衮,还让正白旗损失惨重,虽说上辈子阿敏的结局就已经够惨的了,但如果能让他更惨一点儿,多尔衮绝对喜闻乐见!他们兄弟之间,延续两世仍旧是不死不休的仇人。 “哼,多尔衮,我知道你还记着察哈尔的事。不过,想报复我?有本事就来!我倒想看看你这条小命有多硬!”阿敏放下狠话,转身就走,完全没把多尔衮放在眼里。 被扔在身后的多尔衮仍旧笑着,但他的拳头已握得死紧——要忍,要忍!多尔衮不禁心中苦笑,当年才十几岁的你都忍得了,怎么,尝试过大权独揽滋味的摄政王倒忍不了了? 不过……多尔衮必须承认,前世他入京之后确实太过张狂,他觉得大明朝是他多尔衮一手一脚打下来的,太后又是他心爱的女人,因而根本没把小皇帝放在眼里。而福临那个小子,从小不受皇太极重视,大玉儿又一贯要做出一副贤德的样子,因而他们母子的关系反倒疏远了,即便关系不疏远,大玉儿恐怕也不会去调和多尔衮和她儿子之间的矛盾——只因这矛盾根本无可调和,而大玉儿必然选择站在儿子那一边。 皇帝和权臣角力,赢的……大多是皇帝。 到了今时今日,无数的事实也终于让多尔衮明白,人太狂,活不长啊……其实何止是他?古往今来,多少曾经谦逊谨慎的人在获得权力之际便昏了头脑,最终悲剧收场?当前便有阿敏和莽古尔泰这两个不开眼的,前世多尔衮死后也还有鳌拜,这样回想一番,心中那些因被蔑视而生的闷气也就散了,多尔衮微微仰头看着天上的明月,悠闲地踱着步回到了自己的帐子,心中似乎更为清明了几分。 几日后,大军就这样撤了回去,颇有些灰溜溜的感觉。谁知没过多久便传来消息,袁崇焕因不肯依附魏忠贤,愤而辞官了! 皇太极大喜过望,然而阿敏和莽古尔泰却在说风凉话:“嘿,早说不撤兵了,要是没撤回来,现在锦州就是我们的了!” 这令皇太极恼羞成怒,暗想若是他们不撤兵,以袁崇焕的责任感肯定不会辞官的,这两人……皇太极是真心不想再去理会这两个哥哥了,便想着干脆派他们去守辽东前线,眼不见心不烦。 孰料阿敏和莽古尔泰竟敢双双称病抗旨不去——皇太极的忍耐几已达到了极限! 皇太极彻底怒了,决心要培养年轻的兄弟子侄来分两大贝勒的权,他本身就看好多尔衮,又有哲哲和大玉儿不着痕迹的枕头风,多尔衮的机会终于来了——他战功赫赫的一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多尔衮和多铎连同两白旗将士们一同到达了辽东前线,十分清楚历史走向的多尔衮知道,此时天启皇帝已死,崇祯即位,第一件事就是召回了袁崇焕镇守辽东,皇太极很快就会得到消息,必然是苦恼极了。 于是多尔衮提笔就给皇太极写了一封信。“臣弟以为,我军可避开袁崇焕所守的辽东,绕道蒙古,至击京城!”皇太极心下大震,多尔衮的想法竟和他心中的计划一模一样!不愧是他亲自教出来的弟弟,这一刻,皇太极忽而对多尔衮生出了一丝知己之情,不再像从前那样,只将多尔衮当做跟在他身后的弟弟了。 多尔衮当然是知道皇太极心里怎么想的,毕竟前世他就亲自执行了这个突袭京城的任务——他敢这样提出战略而不怕皇太极猜忌,一是他此时和皇太极的关系正在亲密期,皇太极只会往好的方向去想他;二是此时的皇太极还有一大堆的国事家事要烦,哪用得着去猜忌他这个十几岁的小弟?因此多尔衮必须抓住机会,展露自己的才华,才能得到更多的资源和培养,站得更高! 突袭京城固然是不错的战略,多尔衮也这样做了,但他内心清楚这一次的结局除了失败还是失败,只因袁崇焕还在,他们就打不下北京城。 袁崇焕不愧是一代将才,他收到消息后半点儿也没有犹豫,就抛下了辽东回援京城,在远方遥控指挥的皇太极真是对袁崇焕又爱又恨,既爱他之才,更恨与他为敌。 随战报同到达的还有多尔衮的密信,“袁崇焕不死,大明难灭……崇祯素来多疑,还请大汗定计。” 皇太极用朱笔在“多疑”两字下狠狠地划了一道,思来想去,终于定下了“反间”的计谋。多尔衮圆满地执行了皇太极的定计,没过多久,对于满人来说的大好消息,对于汉人来说的巨大噩耗就传到了盛京——崇祯杀了袁崇焕! 于是多尔衮趁机就打下了辽东,还拿下了永平四城,立了大功,得胜凯旋。 皇太极满意非常,给多尔衮和多铎都封了贝勒,并钦赐开府。多尔衮即将大婚,多铎也指了婚,一时间兄弟俩从无人问津的小阿哥成为了新贵贝勒,赶上着去巴结他俩的人不计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