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小说 - 历史小说 - 龙啸大明在线阅读 - 第342节

第342节

    虽然商毅并不是一个注重形式的人,但得知山东军区准备了这样显得有些算是劳民伤财的欢迎仪式,也没有阻止,这一方面是因为商毅在五年之后,首次来到山东军区视查,就算是搞得隆重一些,也是应该的,另一方面,在青州发生了这些事情之后,也需要用这样盛大的欢迎仪式来安抚人心,向山东军区表示自己对他们的信任,稳定住部队的情绪。

    人马一路行走,在大道两侧的士兵们也以团为单位,随着团长的口令,向商毅敬礼致意,并且齐声高呼三声“大王万岁”,等商毅的队伍全部走过之后,才礼毕站好。

    现在商毅接受“万岁”的欢呼,也不是一回二回,因此这时也是一身军服,骑在高头大马上,十分坦然的迎受着士兵的欢呼,并且在士兵喊完之后,也在马上向左右两侧的士兵还礼。然后才招手致意,在举手动作之间,自觉得也颇有几分王者风范了。

    同时商毅还不时在马背上侧身,和在自己的左侧,比自己的战马落后半个身位的周少桓说几句话,显得毫无隔阂的样子。而两侧的士兵见了,也都觉得十分欣慰。因为周少桓离开济南前那么一闹,济南的部队基本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虽然士兵们都对南京政府相当忠心,决不会有反叛的意图,但周少桓在山东地区也很得人望,因此士兵们也都不希望周少桓出事。再加上还有少部份人故意散布流言,军心也确实有一些不安稳。

    而在周少桓离开济南之后,童大勇、蒋义渠,鲍铜钢等人也做了大量的说服安抚工作,告诉各部队,周少桓去青州,并不是认罪,而是接受审查,要相信商毅会秉公处理,给大家一个眀确的交待。商毅在士兵们的心目中,还是有相当高的威信力,因此军心也暂时稳定了下来。

    就在几天之后,商毅从青州发回公告,正式向山东军区的全军宣布,青州发生的馆驿袭击事件,与周少桓并无关系,都是清廷安插在山东的细作人员所为,而周少桓的反叛嫌疑,是清廷的细作所使的离间之计,周少桓对商毅决无二心。

    这个公告传到济南之后,也终于使军心撤底的安定下来,士兵们一方面为周少桓洗清罪名感到高兴,另一方面对商毅能够秉公处理,查眀真像,还周少桓清白公道,也是由衷敬佩。

    在迎接商毅的沿路,士兵们又亲眼所见,周少桓果然平安无事,而且紧跟在商毅的身边,显然毫无嫌隙的样子,因此在商毅的队伍走过之后,士兵们在私下里也纷纷传言,都说靖北王果然是圣明之君,大家跟着这样的英明之主,将来又何愁不得天下,而且等打入北京之后,建基立业,大家也都可以从龙有功,成就功业。因此在欢呼“大王万岁”的时侯,也都格外的卖力,声音高昂洪亮,直彻云霄。

    进入到济南城里之后,欢迎的人们就更多了,除了军队之外,还有济南的行政官员,以及社会各界的代表人等。因为清军占领济南的期间,确实在城里横行无忌,作恶无数,也引起了很大的民忿,只是清军势大,百姓们也只能敢怒不敢言。而中华军赶走了清军,占领了济南,使济南的百姓不用再受清军欺负,自然对中华军感恩戴德。而且中华军的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公买公卖,和清军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在济南城里也迅速的赢得民心,而创建中华军的商毅自然也成为百姓们心目中的圣明之主了。

    而现在商毅终于亲身架临济南,大多数的百姓也确实是出于真心对商毅的拥戴,而自发来到大街上,欢迎商毅入城。因此在大道的两侧,也挤得满满当当,欢呼“万岁”的声音几乎不绝于耳,而且还有不少人都在当道摆好了香案,叩首膜拜。而各种旗帜,大幅的彩色条幅也满街都是,写着全是欢迎商毅的标语。整个欢迎的气氛,也显得十分热烈。好在是山东军区也派出了大量的士兵维持秩序,并没有发生混乱。

    商毅骑在马上,也不断向两侧的百姓们招手致意,有时也喊几句“乡亲们好。”之类的诒,以表示自己的亲民形像。也引得不少百姓在大道两侧跟着商毅的队伍行走,一直来到了军区司令部门口,又围得水泄不通。而商毅下马之后对百姓们好言安慰了一番,这才和众人一起进到司令部里。

    进入到司令部内部,众人在大堂上就坐,因为已经发生了这些事情,也用不着客套,直接就进入今天的主题。首先当然还是有关这一次的事件。

    在周少桓离开济南之后,童大勇等人也对在济南抓获的嫌疑人员进行了详细的审问,现在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根据抓获人员的招供,又挖出了一批潜伏在济南的清廷细作人员,而且不仅仅是局限在军队里,多数都是隐藏在民间的细作。不过为了不致打草惊蛇,暂时对他们只是监视,而没有派人抓捕。

    听完了童大勇的汇报之后,商毅也点了点头,老实说他对山东的安全工作相当不满意,虽然说商毅也知道,想完全杜绝敌对势力设置的情报系统是不可能的,但至少也会发现一些值得怀疑的地方,并且加以监视控制,不仅可以加强事先的预防,而且一但有事情发生之后,基本都在事先圈定的这些范围以内,而且应对起来,也会容易一些。

    而南京安全部在山东设有分部机构,但清廷的情报系统几乎就是一无所知,这绝对是严重的失职行为。否则这次山东的事件,也不会弄得这么严重,而原因就在于二方面,一是山东安全部尽管也属于山东军区管理,但却是属于南京安全部直接指挥,因此和山东军区,行政机构,都形成了一定的脱节关系;二是由于山东地区一直没有发生过什么事情,长时间的安定局面,也造成了山东安全部的麻痹大意,以致于酿成了这一次的重大事件。

    要不是现在南京政府对清廷占有绝对的优势,这一次的事件也足以让南京陷入极大的被动中,另外山东安

    因此商毅最后也做出处理决定,首先是对周少桓进行降衔处罚。在最初设立军衔制度的时候,各军区司令部军官都是定为中将军衔,而在取得了山东、南阳两场战役的胜利之后,周少桓和李定国都已经晋升为上将,但现在周少桓再次降为中将。

    这一点处罚到也无可厚菲,尽管现在可以确认,周少桓没有反叛行为,但发生了商毅遭到袭击的事件,周少桓做为山东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绝对是付有最大责任。因此受到相应的处罚,也是十分合理。而且周少桓所降的只是军衔,山东军区司令员的职位,并没有任何改变。对此周少桓也表示了心悦诚服的接受处罚。

    当然受罚的不是周少桓一个人,包括整个山东军区司令部,也集体记大过一次。而山东省省长盂宏恭,因为是付责行政事务,因此免于追究付责,仍然担任山东省长。

    而重点处罚的,是山东安全部的成员,因为这一次事件,严格来说,找到清廷的情报系统,保卫地方安全,应该是山东安全部的责任。尽管这里面有制度上的问题,山东安全部和山东军政两方面的工作脱节,但最主要的,还是思想上的松懈,对于安全工作的人员来说,这才是最致命的。

    因此商毅下令,将山东安全部的主要付责人员全部撤职,其余人员也都在降级,降职,记过等处罚,并且立刻以飞鸽传书到南京,下令从南京安全部尽快抽调一批精干人手过来,接管山东安全部的工作,付责这一次事件的后续处理问题。

    第五卷 飞天篇 第六十七章 巡视济南(下)

    这几项处理决定公布之后,山东军政两方面的官员们也都没有异议,随后周世奇也开始了自己的工作,在济南、兖州、东昌三府建立完善的行政机构。

    而商毅的重点工作是检阅军队,以及山东军区的各项备战工作。在随后的几天时间里,商毅毎天在各个军营里巡视,检阅军队的军容、军貌、武器、后勤保障等等事务。同时也观看了士兵的日常训练,演练,各项军事技能的练习,比试等。

    其实在取得了山东战役的胜利之后,山东军区就已经开始进行下一步的备战工作,一方面是补充山东战役中的伤亡人员,扩充预备士兵,现在山东军区的四个军的人员编制已经全部补充完毕,同时还编制了二个民兵师,扩充了二个预备师,三个预备旅的部队。使总预备部队达到七万三千余人。

    另一方面是加紧制造各种武器、弹药,保障战争的需要,并积累各种军用物资,牲畜、车辆,征调民役等等,到这个时侯,已经征集了马牛驴骡等牲畜二万三千余匹,各种车辆一万七千余辆,其中四轮车有三千余辆,独轮有六千余辆,民役也达到二十余万。由于以前山东地区的战事并不多,各项物资储备都十分丰富,而且征调民役也都给予十分合理的报酙,因此对民间的影响并不算太大。要不是发生这次的事件,山东军区已经处于随时可以出战的状态,并且可以供应远距离的作战。

    商毅对山东军区的备战工作也是相当的满意,另外虽然在中华军里,混入了一些清廷的细作人员,商毅也并不太担心,因为这在两个敌对的势力之间,都是在所难免的。而且从现在掌握的情况来看,清廷对中华军的渗透极为有限,在十几万大军中混入几百个清廷细作,实在并不足为虑。而且中华军的军纪和晋升制度都十分严格,清廷细作想晋升到中高级军官并不容易,因此也难以及时获得军事情报,更不用说在军队中闹事什么的,像这一次虽然煽动了几百名士兵,但其实并没有闹出多少事情来,绝大多数士兵都是被迫拉来的。

    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说,两国相争,情报、间谍系统毕竟只是辅助部份,比拼的还是整体的国力、军力,在这两方面南京政府对清廷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优势,纵观古今中外,还没有出现那一个弱势的国家,依靠间谍活动,击败强势国家的例了。因此一但南京政府在战场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那清廷的这些细作人员要么自动消失,要么老老实实成为南京政府的一员,和清廷彻底断绝关系。

    因此商毅也鼓励山东军区司令部的成员,不要受这一次事件的影响,努力备战,随时准备出击,以战功来挽回山东战区的荣誉。

    商毅在济南一共停留了五天的时间,在此其间,也收到南京方面发送来的有关清廷的动向,在这段时间里,清廷一直在从其他地方调兵遣将,一场大战也迫在眉睫,因此商毅也要尽快返南京,指挥这场战事。

    在最后一天,按照商毅的行程,应该是由周少桓在府里设宴招待商毅。在中国古代,君主到臣下的府中做客,是极大的荣誉,也表示对臣下的绝对信任。

    不过发生了青州的袭击事件之后,李松晨也向商毅建议,取消这一项计划,这到不是还怀疑周少桓,而是万一周少桓的府里混入了清廷的细作,又趁机行刺商毅怎么办,比如周元辉不是就被清廷策反了吗?谁敢说没有第二个周元辉。尽管刺杀成功的可能性并不大,但依然存在着危险性,而且又会把周少桓给卷进来。

    但商毅则考虑到如果仍然到周少桓府里作客,对于彻底安定山东地区的军心、民从,包括周家在内,都有极大的作用。可以让周少桓和周世奇知道,商毅对他们依然保持着信任。

    致于担心周少桓府里有清廷细作,商毅认为这种可能性并不大,如果周少桓府里那么好混进来,清廷也就不用费这么多周折,而且就算是有,也不用怕,只要加强预备也就行了,假如真的发生了行刺事件,还可以将计就计,假说是商毅和周少桓设下的一个圈套,诱出清廷的细作人员。因此商毅仍然坚持依照制定好的行程进行。

    而周少桓得知商毅依然要架临自己的府邸之后,也十分感动,另外虽然现在已经正实,自己并没有反叛的意图,但发生这样的事情,对周家的声誉,也是不小的打击,因此他和周世奇也需要商毅的这种表示依然信任的态度,那怕商毅只是到自己府里打个转就走,像征意义也十分重大,就能够向人们表示,周家依然还是受商毅的信任。

    因此周少桓也决定,在商毅架临自己府邸的时候,除了周世奇,还有自己的妻子,儿子,还有几个最贴近的家人之外,其他的从人全部都限定活动范围,并由商毅带来的士兵看守,绝不许靠近商毅的活动区域,就连厨房都腾出来,交给商毅随军的厨子使用,各项食物,调料也都用最新鲜的,以防有人投毒。

    商毅得知了这些布置之后,也不禁苦笑无语,不过在这种非常时期,也确实只能这样。

    在当天一早,周少桓府里的门前悬灯结彩,大门全部大开,而在大门两侧,一直到府内,全是士兵把守,周士奇,唐镇,周少桓,还有周少桓的妻子唐绢,儿子周嗣继五人在大门口等候迎接商毅的到来。周士奇是一身官服,唐镇和周少桓都是一身崭新的军装,而唐绢和周嗣继也是一身华服。

    上午九时左右,商毅一行来到了周少桓的府前,几人依次上前,给商毅行礼,连唐绢也行了一个万福。其实商毅和唐绢也认识很早,不过男女有别,两个几乎没有什么交流,但唐绢和叶瑶瑱是结拜的姊妹,这样算起来,还长着商毅一筹,因此商毅也还了一礼。

    最后一个过来的,当然是周嗣继,显然周少桓是做足了相当的工作,这小家伙先是跪在地上,给商毅磕了一个头,叫了一声道:“大王万岁。”随后又站起来,居然还向商毅行了一个军礼,道:“周嗣继向大王报到。”虽然声音还是奶声妈气,但动作居然也是模是样。

    商毅见了,也忍不住大笑起来,仔细看这小家伙,长得圆脑袋虎头虎脑,圆眼晴溜溜乱转,果然是十分可爱。于是商毅拍了拍他的小脑袋,伏身问他叫什么名字,几岁了,周嗣继到也不认生,都一一回答。后来商毅又把他抱起来,也没有哭闹。

    这时周世奇道:“大王,我们先进去再说吧。”

    商毅也点了点头,笑道:“好,大家进去吧,我就抱着嗣继进去。”

    商毅的这个举动当然让周家的人十分高兴,于是周少桓和唐绢在前面引路,周世奇和唐镇左右陪同着,众人一起来到周府的大堂上。

    坐下之后,唐绢也把周嗣继拉到自己的身边来,不敢让他再缠着商毅。而商毅从怀里拿出一个手掌大小的怀表,递给周少桓,笑道:“这一次来得比较匆匆,也没有带什么好东西,只有这支怀表还算是过得去,就送给嗣继,当一个玩具吧。”

    周少桓赶忙起身,双手接过了怀表,只见这只表的表壳是用纯金铸造,连着一根黄金链子,表盖上雕刻的是五只蝙蝠的图案,喻意为“五福临门”,而且在表盖边缘,是一圈莲花纹图案,并且镶着十二块指甲大小的玉石,打升表盖,表盘是用一块翡翠制成,指针是用黄金制造,时间数字是用白银镶嵌,外面罩上了块透明的玻璃,还能听得见“嘀嗒!嘀嗒”的响声。

    钟表是在这个时代,欧洲少有能在中国畅销的商品,不过这块怀表并不是从欧洲进口,而是在南京新开业的一个钟表厂里生产出来的产品,也算是中国的第一代钟表产品,而这一块怀表,自然是其中的上成之做。

    周少桓虽然不懂古玩,但也看得出,整块表看起来做工相当精细,而且用料非常考究,价值绝对不菲。说是给周嗣继当玩具,实际就是商毅赏赐给周嗣继的一件物品,如果以后商毅称帝,也算是御赐之物了。因此这块怀表本身的价值再高,也绝不用超过这个像征意义。

    而周世奇的心里,却又有另外一个想法,本来这次来山东,周世奇就有和商毅促成儿女婚姻的打算,但因为发生了青州的事件,周世奇也就绝口不对儿子提了,现在商毅不仅依然十分信任周家,而看样子也十分喜欢周嗣继,因此周世奇心里又生出了几份希望来,看来今天晚上到是可以和儿子、媳妇把这件事给挑明。让唐绢去和叶瑶瑱联络,这方面的事情,首先由女人之间先来沟通一下更好。

    有了小孩子作为沟通的桥梁,气氛也融洽得多了,随后商毅在周少桓府里待了一个多时辰,吃过了中饭之后,才正式离开。而这次活动,也取得了相当圆满的效果。

    第五卷 飞天篇 第六十八章 中原三策(上)

    山东发生的事情,清廷基本一无所知,不过清廷就是知道了,也无计可施,一来是在山东并没有形成动乱局面,清廷并没有插手的机会,二来是现在清廷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中原地区。

    在七月下旬的时候,多尔衮率领着大队人马,从大同撤离,来到了开封。

    这时在开封驻扎的洪承畴,共有兵力约四万余人,分兵驻守开封府、大名府两地。其中包括一支新军神军营,共一万五千人。而多尓衮从大同撤离,带来的兵力约有八万余人,也有一支新军神威营,共有一万八千多人。两下合兵,总兵力有近十三万。而这时尼堪、韩岱的五万大军,还有阿济格的七万大军,以及从京师赶来的两万人马,都在路上。

    这时清军在中原一线的其他兵力还有驻守徐州、归徳府一线的勒克徳浑部约十二万人马;驻守河间府、真定府一线的博洛部约七万人马,驻守汝州、许昌一线的耿仲明部近八万人马,其中有五万是吴三桂部的川军,因此也可以算作是耿仲明和吴三桂的联军。另外日本和朝鲜方面也派人回复清廷,允诺立刻出兵。

    得知多尔衮到了开封,洪承畴也赶忙出城迎接,但见了多尔衮之后,洪承畴也不禁大吃一惊,原来几个月不见,多尔衮的样子已经大变了,额头起了几道皱纹,眼眶已经明显深陷了,形容十分焦悴,而且颔下的一部虬髯也显得枯燥干涩,而且其中还有不少白须。但在两腮处却是一片艳红。一看就知道是心火郁红,肝火旺盛的样子。只有一双眼睛到是炯炯有神,还算是显得十分精神。

    这时多尔衮实际才只有三十八岁,正当壮年的时候,虽然平素贪酒好色,内宠颇多,但也是养尊处优,而且又位高权重,什么时候都是一付意气风发的样子,就是当年辽东被中华军偷袭之后,多尓衮被气得口吐鲜血,后来又被迫以退为进,辞去摄政王的职位,躲避风头,但也没有憔悴到现在这个样子。

    不过洪承畴想想也能够理触,就从去年年底开始,一直到现在,这才过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清廷竟然连续发生诸多的事情,先是北京暴乱,接着北方各地纷纷举义反正,而且前不久又连失济南、南阳两地,拆兵十余万。可以说局面毎况愈下,内忧外患,国势一泄千里。多尔衮做为大清的实际的最高统治者,不仅穷要于应付当前的局面,而且还有朝野上下对他的指责和非难,心里的憔虑、着急也是可想而知的,因此自然也劳心费力,仿佛一下子苍老了十余岁。

    对于多尓衮,洪承畴可是相当的感激的。

    洪承畴降清,是在崇桢十五年(1642年),当时清廷还是皇太极当位,尽管为了招降洪承畴,皇太极也确实是下了一番血本,甚致不惜让庄妃以色相诱,但皇太极最主要的目地,只是把洪承畴当作一个符号,因为连洪承畴都可以降清,那么明朝还有谁靠得住呢?而在洪承畴降清之后的两年时间里,其实一直都被皇太极闲置起来,并没有受到重用。当然这也和当时皇太极还不准备大举入关,攻占北京有关。

    但洪承畴真正受到清廷重用,委以大任的时候,确实是在多尔衮当政以后。因此洪承畴对多尔衮的感激之情,对其对自己的知遇之恩,确实一直不忘。在两次南征期间,洪承畴确实是相当卖力,可以说是竭尽自己的所能,为清廷,也是为多尔衮效力。后来南征失利,洪承畴也主动为多尔衮承担战败的过失,虽然被降级罢职,但依然还在为清廷谋划,建议清廷按中华军的模式,训练新军,也可以算是尽心竭力,鞠躬尽瘁了。

    商毅公布了清廷的原明官员反正投降的条件之后,洪承畴也确实曾有些动心,但想了一想之后,还是打消了这一念头,因为当时清廷还未显出明显的颓势,在表面上看还能与南京相对持;而且洪承畴也自觉和其他的原明官员不同,其他人都是在明朝己灭,清廷入关,改朝换代己成定局的情况下才降清,而自己却是在大明尚存,被俘之后未能为国尽忠而降的清,洪承畴也不好意思再当第二次叛臣,另外洪承畴也估计,自己数次与中华军为敌,就是投降过去,也不见得能有好结果;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多尔衮对他的知遇之恩。

    但这几个月来的形势所逼,也让洪承畴确实觉得有些始料未及,不过也没动摇洪承畴的决定,反正自己也是五十开外的人了,也把什么都看开了。那么就算自己不能为大明尽终,也就为大清尽终吧。因此见多尔衮的这付样子,洪承畴也只觉心里一酸,施礼之后,不禁有些声音哽咽,道:“摄政王,国事虽紧,但你也要保重身子啊!”

    多尔衮摆了摆手,道:“老洪,你这是怎么了,放心吧,我还死不了的。”

    洪承畴听他提到了死字,心里更觉得凄凉,道:“摄政王,快进城吧,下官在城里早己准备好了酒宴,为您接风洗尘。”

    进城之后,在帅府落座,洪承畴摆下酒宴,并且亲自做陪,并且又让早就准备好的几名开封城里最当红的歌妓,在席间吹拉弹唱,起舞祝兴。

    不过这时的多尔衮显然对女色没有兴致,只顾着埋头欢酒,对这几名色艺俱佳的歌妓跟本就没用正眼看过,而洪承畴见了,也只能劝多尔衮少饮几杯,注意保重身体。

    等喝了几杯酒之后,多尔衮才道:“老洪,现在的局势,不用我说,你也应该知道,你有什么好办法,就尽管说吧,别在别别扭扭的了。”

    洪承畴沉默了片刻,才道:“回禀摄政王,这段时间以来,臣见大清国势艰难,也确实心忧如苂,经过冥思苦想,确实想出上中下三策,可以供摄政王参考。但如果有不道之处,还请摄政王恕罪。”

    多尔衮点了点头,道:“说吧,说什么都没有关系。”

    洪承畴首先挥了挥手,让歌妓们都退下,然后才道:“立刻退出北京,返回关外,以山海关为界,然后休养生息,等待时机,再图入关京师,谋取天下,此为上策。”

    多尔衮也不禁吓了一跳,没想洪承畴提出的上策居然是这一条,其实多尔衮也不是没有想过,如果在实在无法在北京立足的时候,退回关外去驻守,但那是在确实不能在北京立足的情况下的选择,而现在多尔衮认为还不到时候,因此道:“现在就退走,是不是太早了一点。我们现在还有实力与中华军一战。”

    洪承畴摇了摇头,道:“摄政王,正是因为我们还有与中华军一战之力,才应该及时抽身退出关外,才有足够的资本拒守关外,与商毅相抗衡,保住辽东之地和大清的宗室,以图卷士重来,一但这一战再败了,就算我们再退出关外,只怕也难以抵抗中华军的进攻。因此臣才以为此乃上策。”

    顿了一顿,洪承畴又道:“一但我们退出关外,商毅必然会占领北京,登基称王,那么商毅的下一个目标,必然是南方的三个南明朝廷,或者是四川的吴三桂,这一番争斗,多则五年,少则三载,我大清不仅能够得出一些喘息之机,而且可以侍机而动,或出关攻击商毅,令其腹背受敌,或严守山海关,以拒中华军,或可借机与商毅议和,只要实力尚在,那么可攻可守,可进可退。皆由我大清掌握。”

    多尓衮沉默了半响,才道:“那么中策呢?”

    洪承畴也只好苦笑了一声,虽然多尔衮为人精明,而且也不乏权谋之术,但目光确实太过狭窄,只能看见眼前的这一小块天地,而不能发现更广阔的区域,清廷的局势弄成这个样子,固然是因为商毅太厉害了,但多尔衮几次施政不当,只注意维护满州贵族的眼前部落利益,而忽略了大清做为一个实质国家的长远利益,也不无关系,因此也只好道:“中策就是放弃河南,退守河间、保定、太原一线,收缩战线,再与中华军一战,若胜,则可拱卫京师,保住河北、山西之地,若败,则可借京师城防,挡住中华军,使其他军队从容北撤关外,如此还能够保存一部份力量。”

    多尓衮想了想,这一计显然也不可行,因为这一下子等于是把整个河南省、陕西省、以及山西省大部和北直隶的一倍份全都放弃了。虽然说可以收缩战线,但清廷实际拥有的关内地盘只剩下山西小部、北京的大部份地区,跟本就不能箅是一个国家了,而北京几乎就成为第一前线,差不多就成了当年北宋与辽国对持的局面。这果的结果,还不如把清廷出关外,只留下一员大将驻守北京。

    因此多尔衮又摇了摇头,道:“老洪,那么下策又是如何呢?”

    第五卷 飞天篇 第六十九章 中原三策(下)

    洪承畴暗暗叹了一口气,知道这个方案也被多尔衮给否决掉了,因此又道:“弃守徐州,退守归德、以大名、开封、洛阳地区为核心,与中华军在中原决一死战,此仍下策,胜则可保中原不失,天下呈南北分治;若败……”洪承畴顿了一顿,没有再说下去了。

    多尔衮当然知道洪承畴的意思,如果中原一战败了,大清自然也就面临着亡国之危,当然这话洪承畴没法说出口来,但这个方案确实是正合多尔衮的心意,因为现在清军在中原一带集结的兵力超过了五十万,其中新军的兵力也超过了六万,而且四川的吴三桂也派兵参与,日本和朝鲜也都承诺出兵。因此多尔衮认为,以现在清军的实力完全有能力在中原战场上和中华军一战。而且多尔衮的战略思想依然停留在传统的范围内,主张的是不放弃一城一地,寸土必争。

    另外多尔衮也未必不知道,中原一战,清廷虽然有一战之力,但获胜的机率,绝对不会高过中华军,而退回关外,或者放弃中原,至少也能够多维持一段时间,但多尔衮还是放弃洪承畴的上中两策,也是有不得以的苦衷。

    现在清廷入关己有六年多的时间了,这时已经俨然以天下之主而自居,而且关外的满人基本都搬到了北京及周边地区居住,经过了这几年的圈地、投充之后,几乎所有的八旗贵族都在北京及周边地区建立了一份自己的产业,而且比自己在关外的产业扩大了数倍,数十倍,有不少人甚致把关外的产业都卖了,全部用来在北京及周边地区置地购业,因此就这么灰溜溜的退回关外去,那么这几年辛苦经营的产业将会全部付之东流,因此不到万不得以的时候,八旗贵族都不会甘心退回关外去的。

    当然以目前多尔衮的权势地位,可以强行下令,让清廷退回到关外去,或者是放弃中原之地,但这么一来,多尔衮必然会失去绝大多数的八旗贵族支持,将会在朝中彻底失去立足之地。

    现在的清廷,在本质上依然还是部落政治,尽多尔衮权倾朝野,但也必须得到大部份八旗贵族的支持和拥立,才能保持住自己的权势。虽然经过了两次南征的失利之后,由其是发生了北京暴乱、北方频频举旗反正的事情之后,多尔衮在清廷的声望已经下降了许多,有不少以前支持多尓衮的八旗贵族都对他十分质疑和不满,只是一来多尔衮在维护八旗利益这方面,还是做得非常好;二来能够危胁到多尔衮的人,都早被他整下去了,现在的清廷暂时还没有人能挑战多尓衮的地位;三来目前的局势危急,也只有多尔衮才能免强撑得住场面,因此八旗贵族才不得不依然听命于多尔衮,那怕是多尔衮曾经告病辞职,但最后还是不得不把他请出来,让他顶在前面去为大清遮风挡雨。

    因此多尔衮也十分清楚,自己根本就没有退路,一但失势,自已决不会有善终,毕竟这些年来,自己得罪的人也不少,还有一些投机份子,他们恐怕都不会放过这个落井下石的机会,因此这一次多尔衮也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在中原和中华军决一死战。

    在决定出战之前,多尔衮也做好了一个思想准备,如果这一次侥幸获胜,不仅可以保住大清,同时也还能够保住自己的地位,如果败了,那么就索性战死在战场上,也算是为大清尽了忠,总也好过回到朝中,被逼迫而死。至于自己死后大清怎么办,那就管不了了。

    当然他的这一番心思洪承畴很难体会得到,而多尔衮也没办法向洪承畴说明白,也只好就这么含含糊糊,否定了上策和中策,直接选定了下策。

    不过既使是选择下策,也需要首先放弃徐州。这一点多尔衮到是能够接受,徐州虽然是战略要地,但现在却是孤悬于外,被中华军三面包围,因此就算是要在中原地区与中华军决战,想要强守徐州,显然是现实的,相反放弃徐州,退守到归德、大名府一线,还可以收缩战线,使各军之间的空隙更小,也有利于发挥清军兵力众多的优势,寻找适当的战机,与中华军决战。

    另外徐州毕竟只是一个城池,当然远不能和中原,甚致是京师相比,就算是弃守,也不会引起多大的反应,因此多尔衮也决定,就把弃守徐州,作为中原大战的开始。

    大的战略方案虽然决定下来,但也不是说马上就放弃徐州,一来是因为现在双方并没有进入交战状态,而是各自都在进行着战前的准备,同时清军还有几路人马都没有赶到战场,因此还需要在徐州坚守一段时间。

    另外徐州毕竟也是军事重镇,如果冒然不战弃守,也容易挫动全军的士气,而且其他众将说不定也会生出避战之心,能放弃徐州,当然也就能够放弃其他地方,万一造成了连锁反应,各路人马都不战而退,全局溃败,那可就不好了。

    因此多尔衮也不敢轻易的做出这个决定来。而是招集随军的郑亲王济尔哈朗、承泽亲王硕塞、多罗郡王瓦克达、叶臣、伊拜图、罗讬、阿济格尼堪等人一齐商议,放弃徐州的计划。

    果然,当多尔衮刚一提出放弃时,立刻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毕竟打都没打,就放弃了徐州,也太说不过去了。

    承泽亲王硕塞就坚决主张寸土不能放弃,一定要坚守往徐州,与中华军力拼到底,致于徐州三面被围的事实,硕塞到也并没有否认,但他的主张却是就应该向徐州增派兵力,以徐州为核心,向中华军发动进攻,解除徐州三面被围的危机。

    当然硕塞的主张从兵法上来说,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而且也更为积极主动,另一方面徐州虽然被中华军三面包围,但并非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东面还有邳州、宿迁、南面有宿州、萧县、北面还有沛县、沣县,实际上还有相当大的一块地区。而且自从南征失利之后,清廷就一直加强徐州的防御,修建了大量的防御工事,因此如果加强徐州的兵力,也并不是不能守住徐州。不过这样一来,就等于是把清军的战线向前推进,在徐州地区就和中华军决一死战。

    当然在徐州与中华军决战,一来是战线拉得太长,而且又是三面受敌,显然是对清军更为不利,但如果是在几年以前,对明军作战,清军或许还能依靠自己强悍的战斗力取胜,但面对的是中华军,除了硕塞以外,无论是多尔衮,还是其他人,也都不认为清军与中华军在徐州决战,会取得胜利。

    郑亲王济尔哈朗则认为,徐州是战略要地,虽然现在的局势是不得不弃,但如果就这么放弃了,确实容易挫伤军心士气,至少也应该在徐州抵抗一下,坚守几天,然后再撤退,这样就说得过去了。而且清廷在徐州经营了二年,城防十分坚固,而且勒克徳浑部还有一支新军神勇营,因此完全可以在徐州坚守几天,能守则守,不能守再撤,如果能够利用徐州的防守,给中华军造成一定的杀伤,那就更好了。清廷可以再出动几路人马,解救徐州,和徐州的守军里外夹击,说不定还可以取得一次大捷。

    济尔哈朗的这个意见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在徐州守几天再撤,总要比不战而退要好,致于取得的战果,对中华军造成的杀伤,则是可大可小,由清廷怎么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