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云
寒鸦嘶鸣。 伴随着第一缕朝阳,来自漠北的密信送到了萧远的书案。 西北告急。 落款是三个月前。 大周北部重镇鄯州驻守着陈罕的部队,陈老戎马倥偬,他的名字几乎等同于漠北漫天的黄沙。 东北有镇国公唐寿,西北有镇远侯陈罕。 曾经大周的北面门户有这两位老将把守,坚不可摧。 唐寿全家上阵,英名传遍整个大陆,从南到北,听到唐家军的名号必然肃然起敬。 后来唐家悉数战死,只剩下从小被先帝放进宫里养着的唐聿。哪怕是这样,仅凭唐寿的旧部,依旧能保大周东北面十年安全无虞。 陈罕则不然。 陈老一生未娶,就在西北吹着沙子,朝中无人为他美言,乡间没有他的故事。 就像一头骆驼,默默无语地可靠。 就是这样新帝即位也不见得上表一封的陈罕,三个月前发来了一封急报。 西北断粮了。 “这么大的事,你们居然敢压三个月!”萧远震怒。 他把手里的密报摔在了眼前人的脸上。 “杨大人,你们兵部平日里欺上瞒下,也就算了,怎么这种军情大事也敢压着不报?” 兵部尚书平日里在官场也是众星捧月的人物,现下被萧远指着鼻子怒骂,却一句也不敢分辩。 “陈将军后来还有上书吗?”萧远问。 杨谦哆哆嗦嗦地拿出了一张纸。 一张下等的沙纸,边缘参差不齐,像是从什么地方仓促间撕下来的,还带着西北空气里的硝烟味。 “突厥来犯,鄯州粮草告绝,将士连月苦战,死伤无数,望朝廷尽快驰援,迟则西北六镇危矣。” 落款是:“陈罕绝笔。” …… 次日清晨,萧远在朝上当堂拿出陈将军绝笔,满座哗然。 “这……西北不容有失啊。”御史中丞捏着花白的胡子,瞪大了眼睛。 “突厥人逐水草而居,每年秋收就会犯我边境,冬日里荒原上寸草不生,他们为了渡过严冬势必会提前南下欺压我们的边民。” “陈罕驻守鄯州,看顾西北六镇,年年秋冬都要抵御突厥南下劫掠,今年怎的如此……尽显败绩?”礼部一个年轻人发问,引得满朝侧目而视。 那年轻官员见自己似是说错了话,赶忙像自己上司看去,礼部尚书瞪了他一眼,却顺着他的话茬说起:“胜败兵家常事,陈老将军年事已高,一时着了别人的道也是有的,当务之急是该紧急加派援手,解鄯州之困。” 说着,他私有深意地看了萧远一眼,“我等乃陛下的臣子,大周的子民,自当守望相助、共克时艰,至于孰是孰非,还是等西北战事了了之后再论吧。” “守望相助、共克时艰?”萧远重复了一遍。 礼部尚书赵琦看着萧远的样子,直觉这人一定还有后手,后悔自己为何要冒头多这一句嘴,心里不免怨恨刚才那个起头的年轻人。 “陈老将军在鄯州镇守了几十年,突厥人的战马从来踏不进我大周的地界,若是没有他,西北边陲的百姓如何才能安居,赵大人的族人又如何能安安心心地在身在陇西赚尽天下钱财?我倒要问问,守望相助,你们可曾助过陈老一份力?” 赵琦心下大骇,生怕萧远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借着陈罕求援一事收拾自己。 赵琦身为礼部大员,本该代表着大周最繁复最尊卑有序的礼制,但是赵琦有个人尽皆知又人人装作不知的出身——他是商户子弟。 虽然大周立法开放,商人子也可参加科举,但千百年来士农工商,商户最是让人瞧不起的。 赵琦孤身进入官场,一步血一步泪地走到今天,更别提他还抱上了右相爷张甾的大腿,寻常人对于他的出身早就闭口不提了。 他自己也几乎忘了自己还有一帮族人在陇西经商。 “萧大人……”赵琦脸上常年带着的笑意几乎要维持不住了。 “赵大人劳苦功高,我自是不会忘。”萧远语气平平,也不知是不是嘲讽。 “用兵之事赵大人不懂,自去猜测陈老将军受贼人蒙骗,但本官听闻三月前西北早有急报传来,请求朝廷支援,只是朝廷迟迟没有相应,陈老苦苦支撑,终于……?” “萧大人倒是消息灵通,只是这故事不仅老夫未曾听说,连主管兵部的杨大人都闻所未闻啊,不知萧大人是从何得知呢?”右相张甾言。 “杨大人?”萧远示意杨谦发言。 “臣确有收到西北军报。” “收到多时?”萧远问。 “三……三月有余。” “那你为何不报?延误军情是何等大罪难道杨大人不明白吗?”张甾听见杨谦答话,突然义愤填膺地质问。 “杨大人,军报写的什么?”萧远好像没听到张甾的怒喝,继续追问杨谦。 杨谦看了看张甾,踌躇不敢应。 “杨大人知情不报可是有什么顾虑?”萧远见状,柔声发问。 杨谦想起今日凌晨在丞相府萧远震怒失态的样子,再看堂上这个年轻人云淡风轻、步步为营的做派,简直难以相信这是一个人。 杨谦冷汗直冒。 从他踏进丞相府的那一刻起,他就回不了头了。 杨谦想好了,今日之后他的仕途可能就到头了,甚至性命能不能保住也不一定,但是他至少在最后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希望还不晚。 “陈……陈将军的粮草早已告急,三月前就曾向朝廷发文求援。”打定主意后,杨谦说话明显流畅多了,“陈老的部队年年收到的粮草都是二三年的陈粮,半数都腐坏不能食用,今年恰逢南方战乱减收,发给西北的补给迟迟没有到位……” “竟有此事!”张甾面上一副震惊的样子。 “陛下仁义,又向来体恤边疆将士,从来不曾克扣粮草,怎会出现这种骇人听闻的事?” 杨谦没想到张甾会说出这样的话,眼中闪过一丝怨恨。 “你为何知情不报?”萧远继续问道。 “我……他……”杨谦支支吾吾地说不出来。 “你若是受了谁的指使,大可以说出来,陛下自会为你做主。”张甾说。 见杨谦迟迟不语,张甾心里掠过一丝了然。 果然这人不是全然不顾一切要拼个鱼死网破,那就好说,他可不愿和疯子打交道。 只是,这个兵部尚书平日里一直安分得很,张甾竟是不知道他为何要与自己为敌。 “杨大人不必介怀,各地粮食税收皆有户部调度,西北军备受克扣,想来也是前户部尚书赵廉从中作梗,贪墨无度,如今王大人主管户部,定会廉洁奉公、调度得当,一解西北燃眉之急。”张甾笑着自问自答了。 “只怕未必吧。”萧远插话进来。 “赵廉从前贪墨民脂民膏,刮朝廷救灾钱粮的油水,但他未必敢冲军粮下手,真要说起来,他那些阴阳账册的出入,或许不止进了他一个人的腰包。”萧远直面张甾,说话毫不客气。 张甾好像没有听出萧远委婉的指控,还大加赞赏,“若果真如此,萧大人可定要将那些蛀虫一一肃清才是啊。” “张大人别急。”萧远似乎很有把握。 就在萧远和张甾唇枪舌战的时候,自方才就一直没说过话的杨谦突然开口:“臣数年前借到西北求粮饷的军报时曾擅离职守去鄯州、掖城一带查看过。” 杨谦见全场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觉得有些如芒在背,他喘了口气,继续说道:“臣查阅公文见朝廷每年下拨的粮饷按说足以供给西北六镇的军备,私下里疑惑为何西北就是年年上书,臣曾疑心是西北主将想多要些前两傍身或是……或是暗中阔兵买马。” “臣曾偷偷在军营外小住一月,就是……臣四年前养病的那一阵,臣称病告假,实则去了西北……臣亲眼见过运粮官给西北大营送粮,那粮饷……确实对不上账册,少了二三成不止,还是发霉的陈粮。” 杨谦越说越激动,冲着李承沣高呼:“陈老将军军报所言句句属实啊皇上,西北有难,还望皇上救命啊!” 杨谦咚咚咚地磕着头,光洁的汉白玉地面发出闷响,一声紧过一声。 “那便是户部假做帐册,实则将朝廷分拨的粮饷中饱私囊了。”张甾信誓旦旦。 萧远见张甾毫不慌张,一副问心无愧的样子,心里泛起了嘀咕。 难道他真的不知情,这滔天大祸竟然真的是赵廉那老匹夫一人闯下的? 不,萧远不信。 若是没有张甾的首肯,赵廉那怂包定没有这样的胆子。 况且以张甾在朝臣中的威视,他能坐视赵廉独吞那么大一笔钱款? 贪墨军粮、以次充好,这中间绝少不了张甾的手笔。 他既然如此自信,那说明他完全不怕户部的账册会暴露自己伸出的手。 如果不是在户部,那是哪一环呢? “皇上,西北告急!”杨谦的疾呼打断了萧远的沉思。 确实,当务之急是解西北之困,萧远险些为了扳倒右相而误了大事。 “陛下,臣以为贪墨军粮一案暂缓,需得派兵驰援西北大营,眼看寒冬将至,突厥人越发猖狂,若是西北大营一破,西北的百姓比受屠戮,甚至整个北方会陷入无险可守的境况。到时候,突厥人的骑兵在平原上一日千里,怕是京城也岌岌可危啊。” 萧远的一番陈述说给李承沣听,他都没有太大的波动,唯独听到最后京城有难,许是觉得未及自身,立马变了脸色。 “快,快派兵。” 李承沣说完,脸上先有些挂不住了。先帝怕儿子与朝臣勾结,尤其忌惮兵权,导致李承沣对于军事一窍不通,值此用人之际,满朝文武之中他竟然选不出一个适合领兵出战西北的人物。 “萧大人对军事倒是有一番间接,想来突厥人胸无点墨,只会横冲直撞,若是萧大人这样智计的人领兵,必会杀得他们片甲不留?”张甾有意挤兑萧远。 “张大人说笑了,萧某一介文人,哪里懂得用兵打仗的事,增援西北,还得能人来干。” 李承沣见萧远并未推举让谁来领兵,意识到这是个绝好的机会,萧远虽然看起来手眼通天,但托先帝的福,兵权仍是铁板一块,他这个做儿子的插不上手,旁人也别想插得上手。 “诸位爱卿,可有自愿领兵支援西北之人?” 李承沣冲他的臣下抛出了橄榄枝,他不想调动镇守在东北的唐家军,他想要从中央派一批人马过去。 这批人马由他亲手提拔,从西北回来有了战功,全是李承沣一手提拔,假以时日,他就能给自己打造出一支王军,一支听命于皇上,而不是哪个老将的部队。 “臣愿前往!” 一个年轻的武将出列。 萧远认出他是张甾家的一个小辈。 怪不得,张甾在今日的朝会上如此好说话,原来他打的是这个算盘。 张家小辈带兵解了西北之困,有了战功傍身不说,还与西北有了勾连。 大周自开国以来一直严防武将和朝臣勾结,生怕手握军权的人左右朝纲,为此不惜把大周的良将都调到边疆驻守,非召不得进京。 不仅如此,因为担心名将风头太盛,像唐家这样在军中颇有威望的世家,早就发现了皇上的忌惮,主动把独子送进宫为质,以免皇家猜疑。 没想到福祸相依,这个孩子原本是镇国公一脉的弃子,如今倒成了唯一的香火。 如此严防死守,就怕军权染指朝政,或者像张甾那样,权臣勾结军权。 张家小辈学武,原本还以为是闹着玩的,没想到张甾竟然那么早就按捺不住了。 不止! 萧远忽然意识到贪墨军粮一事还未有定论,他还没找到张甾在这链条的哪个地方翻云覆雨,此番搁置下来,待燃眉之急解了,他势必会重启对张甾的调查,此时他让自家人去西北,怕是想着毁尸灭迹,彻底把自己从贪墨疑云中摘出去。 这样一石二鸟的算盘,他怕是打得太响了。 萧远的目光原本只盯在京中,那个张家小辈倒是给他指了条明路。 种种疑惑都有了合理的解释,张甾为什么如此坦然,因为他根本不是在京城动的手脚,真正瞒天过海的地方,就在西北。他越是急于掩盖西北,越是说明,扳倒他的关键就在西北! “张家果然少年英豪!”李承沣称赞道。 李承沣未尝没看出张甾的野心,但是比起萧远独大,他更愿意右相能够相抗衡。 皇权太弱了,他迫切地需要朝中有人相助。 除此以外,张家在李承沣心中有着不一样的地位。